AI時代下的極限求生,是這四點,讓藝術活了下來
上帝創造語言時深思熟慮:讓詞語與概念有著精準的對應,但總有無法想通的時候,祂說:啊!不如就暫時稱之為「藝術」吧!這個混沌多元的思想空間隨時歡迎新事物,比如已在現實中捲起滔天巨浪的AI,它徹底改變了人與人間的依存關係,文化該如何互動與再生?藝術該如何立足當代?
生存法:實驗性與議題
不怕AI夠變態,只怕自己太懶散,都知道科技一直在自我突破的道路上瘋狂飆車,速度非肉眼能及,有些藝術家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紅利同時卻開啟了最強的學習模式,樂於與新技術同步共舞,讓各體智慧和集體智能產生微妙互補,共創驚艷世界的高難度動作,早在1960時,藝術家Vera Molnár 就開始了生成藝術(Generate Art)的共創關係,當代的藝術家則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加奔放,如安妮卡.伊(Anicka Yi)圍繞著「生物演化」與「本質」兩個議題,2021年,她在泰特美術館的展覽《In Love With The World》試圖用藝術討論人與機器的相處方式:以水母、菌類為靈感結合智能科技,將機器視為另一個生命體,製作好氧生物(Aerobes):用溫度偵測環境自由移動,同時還有自己的「個性」。


如果說實驗性(Experimental)是AI的互補項,那安妮卡則實現了概念與形式的創意、稀缺性(技術門檻)與體驗導向(觀眾與場所)的三維合併,前兩項可以透過堅實的數據打底,加之人本的感性操作,達到獨特的審美體驗。

「實驗性」另一個範例是將作品「議題化」,簡單來說是將藝術品所涉及的環節與特定歷史、社會、個人故事產生獨特的關聯,比如美國藝術家Mary Weatherford嘗試將霓虹燈引入繪畫,是西方現代化的縮影,同時也代表著加州的夜生活與城市文化。「議題化」的實際功能是什麼呢?藝術品做為流通在藝術世界的文化貨幣,必須適應藝術界的框架,而上述提到的特質就是能作為藝術評論、展覽策劃、收藏指南的重要「談資」。換句話說,作品內容會變成評論家、研究者識別藝術家的文化標籤,舉凡女性、弱勢群體、消費主義等。

銀子與場子:展示貨幣的空間
當影音、文字都能透過電腦代勞,說明技術不再是創作中最難突破的挑戰,重點是佔據人群內心中的「認知高地」,以社會關係鍍金,因此,藝術品未必以大眾為目標,有時候是活在特定的金字塔中。一位能在紐約Moma辦個展的藝術家與巷口賣工藝攤分別面對的是哪些消費力?都是待價而沽的商品,只能說銀子和場子永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說得極端一點,如果想撈到好魚、得先考慮去哪個漁場、準備哪些工具。有些人此時會憤怒高喊:「藝術平等!這喪失了真善美的本質!」是的,現實就是如此諷刺,有些人為人類的精神價值而奮鬥一生,流芳千古,但這不違反藝術品流通在一個充滿階級、價值差異的世界裡。

迷走世代的棲居之處
“What happens to art when the artist is gone? Can it grow, change, and create new meanings on its own?”
有些法則,在任何世代皆可適用,藝術是促成知識生產的催化劑,實驗性與議題能讓人們從無解、質疑、批評到理解、欣賞、分享,在追尋答案中昇華,完成馬斯洛金字塔中的上層心理需求。展示空間與資本的互動彰顯了藝術品終歸要回到社群中,人群永遠是文化產品的終點,因此只要人群還在,對藝術的需求將長久佇立。那麼,當代人最大的精神需求是什麼呢?一個可能的答案是:資訊爆炸讓一切都顯得片面與局部,碎片化信息將人的精神狀態切割得支離破碎,迷茫與躁動反而轉化成人對短影音的進一步鴉片式依賴。此時,有研究能力的藝術家能在這個時代的拐口上成為最好的引路人,以作品把人帶入一個可讀性強的思想空間,讓紛亂內心有所棲居,這或許是藝術存在的時代價值吧!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