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三地的美學穿越,勾連日本、美國、泰國的當代記憶:隅英二(Eiji Sumi)專訪
世界不是平的,是多面的,隅英二(Eiji Sumi)的作品正好說明了這點,出生日本,紐約深造,最後落腳曼谷,這趟上萬公里的「跨域三角」穿越了東、西方的社會圖景,作品觸及了政治、城市,到生命哲學。
隅英二 Eiji Sumi
創作對我而言更像「玩」的狀態(play),這種方式成為一種創意或造物,結合了議題思考。
藝術家、教育工作者。出生於日本,大學畢業於Rikkyo University (St. Paul’s University(Tokyo)社會學學士,碩士畢業於 King Mongku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Thailand ) ,目前任教於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建築學院國際傳播設計課程和國際設計與建築課程。作品曾在ArtScience Museum (Singapore), Yua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Essence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Kumamoto, and the Sawan Siwilai Exhibition in Bangkok (2022) 等藝術機構、展覽展出,目前正進行Thailand Biennale Phuket 2025作品籌備。
美國:Here and There /Play(e)scape
「差異」實際上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事物
最初,隅英二的興趣是實驗音樂,隨著創作發展,他發現將音樂結合視覺更能呈現他的概念,在紐約的那幾年,他玩音樂、畫畫、與人談論政治議題、社會時事,這些經驗為作品Here and There /Play(e)scape做了最好的鋪墊。
受泰國政治動盪和美國大選「搖擺州」概念的啟發,Here and There / Play(e)scape 是個探索選舉動態的裝置作品。作品利用蹺蹺板來比喻數量、位置和參與如何影響整個系統。遵循扭矩的物理原理,即在某一點施加的力會影響另一點,導致蹺蹺板根據參與者的體重而傾斜,以此比喻群眾的「政治抉擇」受所處的社群、地理位置、人與人交流而有不同的傾向。
Inspired by political turmoil in Thailand in 2014 and the concept of U.S. election “swing states,” Here and There / Play(e)scape is an installation that explores the dynamics of elections. The work utilizes a seesaw as a metaphor for how numbers, locations, and participation influence the overall system. The installation follows the physical principle of torque—where the force applied at one point affects another, causing the seesaw to tilt in response to the participant’s weight.
世界似乎越來越因經濟、種族、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利益的差距而兩極化。 這個圓形舞台(蹺蹺板)代表了我們有時認為我們是重要的人,是推動這個國家前進的人,但實際上,有其他人在另一個座標上負責這項工作,無論我們是站在台上的人,還是和別人一起下台的人,我們都需要提醒自己,差異實際上不僅僅是由右派或左派的話語造成的,差異實際上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事物。
泰國:Under Construction
曼谷,富有各種可能的城市
2012年,因工作關係,隅英二定居曼谷,一個和紐約截然不同,卻同樣富有活力的城市,作為東南亞的經濟核心,拔地而起的高樓、持續不斷的公共工程,喧囂的車流聲,構建了曼谷的城市樣貌。他因此做了一組複合裝置Under Construction:取材城市各處不同的聲音,蒐集那些被視為「噪音」的車聲、工地的敲打聲,再透過後製混音成充滿節奏的實驗音樂,並與動態燈光融合。

日本:Wave Garden / El Paradiso
波(Wave)是事物的彼此間的牽動與力量轉化
Wave Garden / El Paradiso是日前隅英二在泰國VER的個展,概念源於日本「禪意花園」,「花園」作為「人工與自然」的美學結合,包含了最原始的美與技術科學下「匠意」的人文性。展覽的元素包含「水波」、「器物」、「聲音」,串接出聲音、物件彼此間的流動性。水流裝置為長達4公尺的玻璃水道,流動水通過機關設計反覆、循環,在水道中形塑不同的力量與波浪,如同生命輪迴,起伏相映。
從未知開始
人有「感性」與「理性」兩個層面,一邊源於日積月累的體會,一個來自知識語言的邏輯關係。對於「看不懂」的事,隅英二抱持著極大的興趣:「不懂」就是靈感聚集的開始,問題本身就是突破知識框架的大門。美國選舉讓他思考判斷事物的視角問題、新興國家讓他思考城市「噪音」的感受轉化、到回歸日本文化自然與人的關係,一切他開始覺得不懂的事,引領他走向對世界新的認識,或許是這種能對「外境」保持彈性的態度,成就了他獨特、多元的藝術語彙。
延伸閱讀
eiji-sumi.com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