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珍貴的凝視,經營當代藝術的三個把鑰匙,巴黎新銳畫廊Le Clézio專訪
緊鄰香榭麗舍大道、凱旋門、馬蒂尼翁大道,聖奧諾雷市郊路是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座落之地,也是巴黎最新開幕畫廊Le Clézio(齊奧画廊)的落腳點,此地被視為世界上最時尚的街道之一,集中了眾多藝術畫廊和拍賣行,在這個富有歷史感的文藝之處,畫廊主Antoine Le Clézio、Yan Le Clézio透過藝術圈數年的深耕,總結出在世界當代藝術聚集區的獨特座標,如何經營藝術?都在這三件事……
Antoine Le Clézio & Yan Le Clézio(王雁)
Antoine Le Clézio 大學學習法律、中世紀藝術與亞洲當代藝術,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曾在巴黎聖日耳曼德佩區擔任畫廊經理多年。Yan Le Clézio(王雁)於2015年大學時創立個人同步口譯(同聲傳譯)工作室,服務對象包含法國前總理薩克齊、奧朗德等外交政治人物。2020與合夥人共創藝術策展公司,與法國、韓國、中國等美術館合作展覽。
一、遠眺大局,尋找優勢
Q1.藝術市場作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近年全球經濟與政治震盪,您如何看待未來當代藝術市場?尤其是法國的定位?
王雁(Yan):藝術市場的韌性源於與文化、科技、社會變遷的密切連結。當下傳統藝術市場強國仍占主導,但亞太地區、中東等新興市場正迅速崛起。經濟衰退或貨幣波動可能降低中產階級收藏者的購買力,壓縮藝術品的需求;但同時藝術作為「抗通脹資產」,可能吸引富裕買家,促進高端市場穩定。第二,巴黎是藝術創作與交易的樞紐與重要市場,特別是在英國脫歐後的歐洲藝術格局中更顯重要,加上法國提供多項稅收優惠與激勵政策,例如企業與個人透過收藏藝術品可獲得稅務減免;文化產業預算的提升等,說明法國政府對藝術投資、創作、展覽與市場活動提供了穩定的支撐,法國藏家也有持續消費藝術的習慣。我們的理念是將未在法國被代理的知名以及新銳藝術家帶入法國這個藝術能量最豐沛的文化環境,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同時也讓這些藝術家可以在國際舞台上打開知名度,拓展在全球藝術市場的影響力。
二、異中求同,銜接市場
Q2.一方水土一方人,地理空間造就了各異的文化,藝術,作為文化最精緻的表達形式,您如何找到歐洲、亞洲皆能理解的價值觀?
王雁(Yan):我們會從作品內容開始,以芬蘭藝術家Elsa Salonen為例,她的作品探討了生與死的議題,當生物死亡時,首先失去的是顏色,從藝術家的觀察來看,顏色代表著可代際遺傳的生命力,也意味著靈魂。藝術家將在森林發現已死亡的生物透過提純將顏色與物質與結構分離,將生命關係視覺化:留在世上的軀體,與可延續的生命顏色與牽掛。她的另一件作品《我們都是星辰組成的(天鵝座)》以隕石、鐵粉、石粉繪製,這三個物質也是構成星球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以此將「萬物相連」的概念帶入創作,這與佛教哲學對物質、死亡在思考上有所呼應。可能是北歐極端氣候較多的原因,人體會到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感,進而對自然、生滅議題有更多思考,這是法國藝術圈較少見,但卻與東方文化能連結的部分,因為東方文化中同樣有宏大的人與自然觀。
另一個例子是東方藝術常提到「氣」的概念,我們在一些北歐藝術家身上看到了相似性,開幕首展上,一位藝評人談到Kari令人難忘的原因是他內在穩定度:他的一幅大尺幅作品約需要三到四個月時間來完成,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畫面中的線條銜接都是極其連貫的,說明藝術家的「氣」是延續不斷的。此外,「極簡用色」選擇比「多彩和高飽和色度」更微妙,處理極簡色時,頭腦要持續保持冷靜與穩定,心情幾乎沒有起伏,才能畫面工整平滑,這不是靠意念的克制就能完成,是天賦,是練習,也是東方「靜定」體現。
三、堅持原則,堅守價值
Q3.能否談談您對選擇藝術家、作品的標準?
王雁(Yan):畫廊既屬商業,也屬藝術,我們必須承認藝術品是商品,需要有市場的「鈍感力」,同時又得兼顧審美的「敏感性」,兩者有時是矛盾的,因此分寸拿捏是功夫。我們在經營畫廊時有六條準則:道德(Ethics)、實驗性(Experimentation)、空間(Space)、技術(Technique)、媒介(Medium)、批判性(Criticality),這六個維度不僅是藝術鑑賞的關鍵要素,同樣適用於組織運營和市場洞見,比如本次首展的愛沙尼亞國寶級藝術家Jaan Toomik( 嚴·托米克)的作品也正在愛沙尼亞駐法大使館展出,使館內展覽聯合了愛沙尼亞當代藝術中心以及愛沙尼亞最大私人美術館Viinistu Art Museum。所有展覽圖錄銷售的50%將捐贈給烏克蘭緊急藝術基金(Ukrainian Emergency Art Fund) ,我們畫廊牆內展了他的繪畫“無題”也是創作於俄烏戰爭背景下。對大多數的我們,戰爭只是新聞,對於受地緣政治影響的國民,戰爭是他(她)們每天的日常。
受考古學啟發Hanna Råst探索記憶與時間的關係,例如《刺點(致敬羅蘭巴特)》透過將羅蘭巴特的理論轉化為石刻的形式,挑戰了我們對圖像、時間與記憶的傳統認知。「刺點」原本指的是照片中的某個瞬間,它突然刺入觀者的內心,觸動了深藏的情感或思想,作品中,藝術家將這一瞬間定格在了石頭上,「瞬間的刺痛」與「永恆的存在」相互碰撞。我認為這裡最難把握的是東方文化中的「分寸感」:多一分智識的炫耀,少一分缺了點「冒犯的風情」(冒犯有時候像調情),這一切又都在冷靜克制的美感框架內:含蓄、克制、靜定、都是東方美學中尊崇的價值。
成就最珍貴的凝視
人總帶著不同期待與心情走進藝術空間,Le Clézio(齊奥画廊)希望人能以最真實的心去觀看作品。Antoine Le Clézio、Yan Le Clézio是深信彼此的夫妻,也是希望把高光匯交在藝術家身上的最佳合夥人,如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所說「不含誘惑的深情,不含敵意的堅定」,經營事業如經營關係,溫柔中透露著堅持。王雁對哲學家及作家譚家哲的深有所感:「心由內在道義、價值而養,若只反應外在好壞,心日久將失其正」。期待每個走進此地的人,持續浸潤在富有思考、靜定的審美空間裡。
延伸閱讀
Le Clézio(齊奥画廊)
https://www.lecleziogallery.com
https://www.instagram.com/le_clezio_gallery/
美術雜誌(Beaux Arts Magazine)
https://www.beauxarts.com/expos/5-expos-coups-de-coeur-a-admirer-en-galeries-a-paris/
藝術新聞報(The Art Newspaper)
https://www.artnewspaper.fr/2024/11/14/le-clezio-gallery-ouvre-a-paris
藝術日報(Le Quotidien de l’Art)https://www.lequotidiendelart.com/articles/26427-le-cl%C3%A9zio-s-implante-rue-du-faubourg-saint-honor%C3%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