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業在2035會被消失?設計師正在超越設計還是超渡設計? 八位資深設計師大膽預言設計業大趨勢
AI 科技逐漸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便利、快速、便宜且入門門檻低的特性讓生成式AI 工具快速的成為企業、媒體的寵兒,從圖像、文字、簡報到短影音,這些以往必須請設計公司、廣告公司操刀製作的媒體素材,如今只要唸出對的咒語就可以快速擁有,那麼設計產業未來的樣貌會是如何呢?
「中華設計創作學會」唐聖瀚理事長特別舉辦了「2035設計業大趨勢學術研討會」,並邀請 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 梁桂嘉系主任、法吉創意 張瑞光執行總監、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 方菁容副教授、17Live品牌暨企業溝通部 涂佩君副總、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趙飛帆專任助理教授、醒吾科技大學USR發展中心 康柏楷主任、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 劉冠辰助理教授等國內資深的產學界專家,由不同的面向分析設計產業的未來趨勢,現場創意火花四射,每位講者獨到的觀點更是令人眼界大開。
設計業的趨勢是什麼?專家們又有那些精闢的分析與見解呢?
* 體驗導向的設計想像力
* AI狂潮下~設計職涯的省思與想像
* 議題 X 創意 X 形式 X 產業
* 數位世界裡 設計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 There is no pure design
* 自我中心的設計時代
* 十年後的設計教育
* AI,只要沒有做成機器人就無法實現獲利
體驗導向的設計想像力
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 梁桂嘉系主任
研究設計思考多年的 梁桂嘉認為,對於日常生活中的體驗與感受會不斷的累積在我們腦海中,看見的事物、嗅到的氣味、聽見的聲音、嚐過的味道、觸碰到的感受,以及理解後的思辨力都會成為觸動人們共鳴與連結的「想像元」,而這也是設計思考的核心,因此,他不忘叮囑設計師們必須鍛鍊自己的感知力與觀察力,持續累積想像元才能夠做出以人為本的設計。
thinking make smart
用心體驗生活,活化創意思考
對於設計業的趨勢走向,梁桂嘉認為現在已經是個「共創、共享、共生」的時代,許多人開始利用AI 來取代繁覆的工作,不過,即便與AI 協作能夠提高效率與產能,但制定策略與優劣分析還是必須要靠人腦來做最後的判斷,「我們雖然無法準確的預測未來,但是我認為設計業一定會演化出新的專業,所以設計師應該時常用「Design for ???」反問自己,養成思考及積極體驗的習慣,這樣才能夠透過設計傳遞人們的生活態度與文化內涵。」
AI狂潮下~設計職涯的省思與想像
法吉創意 張瑞光執行總監
資深設計人 張瑞光執行總監透過國內廣告演進歷史的視角、AI 運用的現實視角及設計的基本核心價值等三個面向來探討設計未來的趨勢,「從手繪進入到數位化的探索期雖然緩慢而且品質較不穩定,但是在技術成熟後,數位科技的高速發展驅動了求新求變的市場需求,也讓更多人投入設計及文創產業,2013年光是設計相關的公司就超過三千家,只不過能夠撐過六年的公司不到一成,說明了設計業並不是個很好賺的行業」張瑞光笑著說。
你現在餵養給AI 的資訊
未來AI 就會還給你的下一代
對於AI 是否會取代設計業, 張瑞光指出三個AI 無法取代設計的觀點:「第一是作品相似度過高、缺乏個性與主張,這樣的作品是無法在消費者腦中建立品牌形象的;再者是缺乏美學涵養,AI 僅會依照文字的描述,很直男性格的把答案丟回給你,這樣的作品既不符合人性也沒有美感;最後是AI 無法對於社會認知熟成的符碼進行判斷與選擇,就像日本傳說中區隔神域與人間的鳥居,當它被設計放置在車站大門前時,總給人一種莫名的不適感,而這種文化上的符碼運用是專業設計師會注意但AI 無法判斷的。」
最後,他語重心長的叮嚀道:「太依賴工具只會讓你的潛力不斷退縮,設計真正的核心價值不在於作品表面的美感,而是背後的策略性思考。」
議題 X 創意 X 形式 X 產業
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 方菁容副教授
研究設計相關領域多年的 方菁容副教授藉由設計發展的歷程,說明了生活與設計間密不可分的聯動關係,蒸氣機的出現不僅開啟了全球的工業革命也同時催生了設計與行銷產業,隨著數位科技的高速發展,設計對於工業及行銷的重要性也逐漸提升,在設計、工業、行銷這三者的聯動下,我們迎來以「科技造福人類」為主軸,強調人機協作與先進技術整合的超智慧化時代。
設計就是設想跟計劃
從產品設計、生產流程設計、視覺設計到以人為本的社會設計、地方創生,設計產業不斷的因應社會的需求而演進,面對AI 科技的出現及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方菁容認為 2035年設計產業不僅不會消失,而且將會朝 社會議題、傳播創意、溝通形式與新興產業模式等方向發展。最後,她也俏皮地請ChatGPT 分別以順勢與逆勢來分析一下設計產業的未來,而ChatGPT給出的答案則分別是:
數位世界裡 設計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17Live品牌暨企業溝通部 凃佩君副總
長時間關注於設計與市場間關係的 凃佩君副總,提出了威權顛覆、變遷快速更勝以往、單向傳播轉進為多層次的網絡傳播、虛擬世界的群體性影響著實體世界觀、專業領域的模糊化等五項社會思潮的趨勢。令人特別有感的就是在數位世界裡發生的一切,確實大大的影響了現實世界,虛擬偶像所創造的商機、虛擬貨幣所帶來的商業模式都大大的改變了現代人的消費行為與價值觀,在AI 科技的催化下,設計師該如何調整思維來協助品牌與市場溝通是最大的挑戰。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大陸
而是以新的眼光去看事物
擁有多年品牌形象經營經驗的 凃佩君認為,無論是企業主還是設計師,都應該要擺脫傳統的專業分工思維,善用AI 工具讓自己獲得跨領域的成長,並將AI 與機器學習整合進設計流程中,最後再透過A/B Test反覆驗證才能讓效益極大化。「AI 只能透過過往的經驗來學習,並沒有辦法預測未來。當一個品牌達到一定規模及社會高度時市場就會變得更加複雜,AI 無法辨別的變數也會更多,所以對於數據的解讀與策略的制定還是必須回到人,唯有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搭配數位工具,才能夠在數位世界裡獲得最好的成果。」
There is no pure design
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趙飛帆專任助理教授
獲得 4A Yahoo創意獎跟時報廣告金像獎的 趙飛帆認為,設計與傳播其實一直不斷因應消費者及媒體的改變而改變,未來的設計業不會單純的只做設計,在AI 技術工具的協助下,設計師可以投注更多的心力與時間在挖掘消費者 insight,設計出一個讓人有感、產生共鳴與記憶點的體驗,而非單純享受聲光效果的娛樂體驗。「設計一個行為或設計一個互動,讓消費者在互動的過程中接受、理解我們想要傳達的訊息。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當他接收到、體驗到這個訊息就代表他相信且認同這個理念, 一旦相信就不需要再溝通,因為他已經接受了。」
只要有問題存在、只要需要溝通,
就一定要繼續做設計,所以設計不會消失
AI 雖然能夠協助許多重複性的工作,但無法讓設計落地,所有 campaign活動的執行都還是要回到人的身上,所以,可以預想未來PM (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的角色將會相當重要,除了基本美學以外,也必須具備市場的行銷媒體等相關念,這樣才能夠控管從產品企劃、設計到活動執行等項目的進度與品質,因此,整合行銷人才的培育是左右未來設計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自我中心的設計時代
醒吾科技大學USR發展中心 康柏楷主任
專精於地方文化轉譯設計跟IP設計,現任育成中心主任的 康柏楷一開場便用「我從來沒有接過這麼多產業打來要人的電話」來說明少子化對產業的衝擊現況,同時也以「自我中心化」為起點分享了他多年的觀察,「現代人所認定的價值是先滿足自己,只要能夠先滿足我的情感價值,什麼都好說,因為我覺得我最重要,所以不僅許多客製化的產品服務出現在市場上,年輕人想要創業的比例也升高了,不過他們的創業並不是我們所想的創業,而是斜槓。」
現在連小學生都已經開始玩 canva,
所以我碰到大學生都會跟他們講:「你們死定了。」
面對AI 科技的快速發展,康柏楷認為未來設計會成為一種共同的職能素養,「現在每一個行業的職缺都在應徵多工的六邊形戰士,更奇怪的是AI 出現後設計突然變成一種標配,但既便設計在教學上成為一種通識,手作的能力還是不能偏廢,因為人類是靠感官在過生活, 所以設計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感受上。」接著,他補充了一個後疫情時代的觀察:「疫情期間學校都改採線上教學的方式,老師們也在探討著線上教學是否能夠取代實體教學,可是我們後來發現一個現象,當所有學生回到校園以後,全校老師一致認為他們與人的對應能力變得非常差,這點非常恐怖也值得我們省思。」
十年後的設計教育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 劉冠辰助理教授
善於打造以五感體驗為主的教學現場,專注研究沉浸式教學設計的 劉冠辰認為,設計產業的未來發展可以從現在的設計教育環境中探出端倪,「Google for Education 在2022年底公佈的《未來教育》報告中,提出了包括個人化的教與學更便利、重新想像、設計學習的內容及老師從「知識守門人」到「學習設計者」等三個教學新趨勢,而我也從中推導出兩個觀點:學生的敏感度相對提高、學習趨向被動化,同時我也思考著因應的方式。」
透過連結五感的沉浸式設計,讓學生從進入課堂開始,
就提前走入情境、進入上課的情緒。
劉冠辰說他透過 問題導向學習模式、沈浸式教學及跨域思維等三項邏輯,開始將五感體驗導入創新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傳統形式,經由說、聽和觀察的過程打開五感,讓學生能夠自然的進入每一個設定的情節,再透過即時的溝通與意見分享獲得回饋。「現在有很多沉浸式的展覽跟體驗,如何把這樣的概念融入到課程,或者讓它更活化,讓參與的學生們都能夠身歷其境?這就是我一直在思考、嘗試的事情。」
AI,只要沒有做成機器人就無法實現獲利
中華設計創作學會 理事長 /北士設計負責人 唐聖瀚
在一連串精彩的講演後,唐聖瀚理事長也分享了他的觀點:「這波AI CG的浪潮雖然對設計業、廣告業這些靠創意營運的產業造成影響,但也僅限於圖像、寫作、詞曲創作這些在網路世界中容易被流傳、呈現的部分而已,也就是說,如果不具備系統化的知識跟判斷力、創意,純粹依靠大量創作來營運的設計師(公司)會逐漸失去他的商業價值,所以,培養創意開發、創意思考、人文素養跟獨立思考能力是設計教育應該重視的方向。」
唐理事長最後總結道:「未來將不再需要專業的設計公司或者廣告公司,有銷售能力的設計公司將轉型為自創自售的文創品牌,或著成為企業集團旗下的數位行銷部門,而AI 機器人普及化的時代也離我們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