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文章 │ 其他議題 創意設計 純藝術

藝術研究不孤單!匯聚繁星的溫暖銀河,隨時照亮你的創作之路-專訪香港Asia Art Archive 亞洲藝術文獻庫

作者/ 徐思穎 圖/ 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
2024/07/04

深夜筆耕、淺眠思索…案牘工作,總是無聲且忙碌,這種忙,是心神之忙,難以言明,難免孤單。藝術研究,又是眾多文字工作中,更加偏門的領域,也是鮮少人能明白其辛苦的,但卻有一個地方,默默地支持這份工作,Asia Art Archive 亞洲藝術文獻庫細緻地整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檔案,為藝術研究工作打開溫暖的大門。

image1

亞洲藝術文獻庫「華懋藝文圖書館」 由Moving Image Studio攝,亞洲藝術文獻庫提供
亞洲藝術文獻庫「華懋藝文圖書館」 由Moving Image Studio攝,亞洲藝術文獻庫提供

AAA: Asia Art Archive 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

很難想像,在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香港,能有一個隨時讓人「回家」的地方,座落上環,亞洲藝術文獻庫每天10:00準時亮起燈、敞開門,小小的空間,有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等藝術家的足跡,他(她)們的創意被留在紙本上,也被留存於影片、聲音與人與人的交談中。這次,我們採訪到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員汪怡君、傳訊總監李卓婷,從她們的分享中,感受AAA對藝術檔案的專業和熱情。

亞洲藝術文獻庫成立的初衷並非為個別藝術家或機構建檔,而是為了將被忽略的藝術文獻及其所代表的論述重新帶入公眾視野,由此豐富藝術史的閱讀方式。

亞洲藝術文獻庫「華懋藝文圖書館」 由Moving Image Studio攝,亞洲藝術文獻庫提供
亞洲藝術文獻庫「華懋藝文圖書館」 由Moving Image Studio攝,亞洲藝術文獻庫提供

從繁瑣中看見用心,藝術檔案工作

藝術檔案的歸納和一般圖書館的整理方式完全不同,需要適時的因「資料」制宜,這些資料未必是以書的形式出現,有時候是展覽目錄、邀請函、報紙、畫冊、甚至是錄音

Q1. 亞洲藝術文獻庫創設於2000年,能否談談草創時期的工作?遇到哪些挑戰?又是如何連結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的呢?
李卓婷:亞洲幅員遼闊,藝術實踐和活動多種多樣,由此亦為文獻庫帶來了挑戰——該從哪裡開始收集、收集的是什麼?早年,我們首先在亞洲不同城市派駐研究員,包括香港、北京、臺北、首爾、馬尼拉、曼谷、東京和新德里。她(他)們參加該區藝術社群的活動,參觀藝術家的工作室,採訪當代藝術工作者,從而發掘重要藝術家的個人檔案,並收集對建立文獻庫館藏至關重要的資料。通過這過程,我們逐步建立起廣泛的網絡,並推動文獻庫的普及率和開放性。

image4

亞洲藝術文獻庫「華懋藝文圖書館」 由Moving Image Studio攝,亞洲藝術文獻庫提供
亞洲藝術文獻庫「華懋藝文圖書館」 由Moving Image Studio攝,亞洲藝術文獻庫提供

 

Q2. 當時如何建構藝術檔案系統的呢?
李卓婷:在整理檔案方面,我們探索了不同的編目系統,如都柏林核心集。我們希望打破傳統的資料分類法,因此設計了一個比較開放的系統:文獻庫的使命是突顯較少被記載的歷史,因此在建立館藏時,我們還發掘並收集非傳統資料,包括短期出版物、第一手資料,以及由亞洲藝術家和獨立藝術空間自行出版的非註冊刊物。與傳統的藝術圖書館相比,這種以研究為導向的方法使我們的館藏獨具特色。

Q3.近年,您們也做了臺灣高雄新浜碼頭(Sin Pin Pier Archive)的藝術檔案,能否談談將檔案系統化的過程呢?
汪怡君:檔案的分類和建置方法與資料庫的系統架構邏輯密不可分,而如何在既有的系統框架下呈現一個空間/組織的檔案特性與歷史演變,總涉及不同的權衡。以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的檔案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呈現其初期在展覽檔期規劃以及營運上經常出現的「共用」特徵——也就是單份文獻(例如展覽的文宣、影像紀錄、報導等)上時常有多種不同事件或組織單位,而這也是我們最後決定以檔期時間做為分類單位,而不以事件或藝術家名稱分類的原因。由於每筆文獻皆會建立與之相關的人、事、時、地等資訊,使用者能透過我們的事件資料庫查閱與該事件相關的細節,也能透過館藏檔案的整體結構看出新浜碼頭在展覽與人際關係上的活力。

圖/ https://aaa.org.hk
圖/ https://aaa.org.hk
圖/ https://aaa.org.hk
圖/ https://aaa.org.hk

 

Q4. 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不同的想法,您們是如何統合的呢?比如與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在臺灣阿普畫廊檔案(Up Art Gallery Archive)專案上的合作
汪怡君:檔案本身儘管就具有佐證或挑戰既有觀點的特質,但挖掘那些未能被記錄成為檔案的敘事,也是研究員的工作之一。藝術空間檔案往往是集體工作的末端累積,因此我們除了藉由訪談與口述歷史呈現藝術家個人的記憶與看法,也與C-LAB合作舉辦講座與工作坊等活動,透過不同視角描繪這些空間檔案的時代與社會背景、人際網絡,以及檔案方法本身的限制與潛力等。這些過程會變成我們思考其他檔案架構與研究發展的養分,使不同的檔案得以用各自的風貌共同形塑出臺灣的藝術空間演變歷程。

image8

image9

亞洲藝術文獻庫「華懋藝文圖書館」 由Moving Image Studio攝,亞洲藝術文獻庫提供
亞洲藝術文獻庫「華懋藝文圖書館」 由Moving Image Studio攝,亞洲藝術文獻庫提供

 

匯聚繁星的藝術銀河

「藝術空間檔案往往是集體工作的末端累積」點出了Asia Art Archive的工作性質,也說明了檔案工作的不易之處,累積不僅需要漫長的收集,更需要將其轉化成利於研究、推展的文化資產,每個一細節,都考驗著團隊的耐心與整合能力。從文獻庫井井有條的編目與活潑的活動中不難發現,這裡的檔案確實被賦予了新生命,它們不僅是藝術家的故事,也是現代人銜接過往的歷史紐帶。如果,每件藝術品都是一顆星星,那這裡便是星光燦爛的銀河,為每位藝術研究者,照亮無盡夜空。

亞洲藝術文獻庫「華懋藝文圖書館」 由Moving Image Studio攝,亞洲藝術文獻庫提供
亞洲藝術文獻庫「華懋藝文圖書館」 由Moving Image Studio攝,亞洲藝術文獻庫提供

 

延伸閱讀
https://aaa.org.hk/tc/collections/search/archive/up-art-gallery-archive
https://aaa.org.hk/tc/collections/search/archive/sin-pin-pier-archive

 

徐思穎 Hsu Szu Ying (Suly Hsu)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
徐思穎 Hsu Szu Ying (Suly Hsu)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