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泰國佛牌價值百萬?解毒當代最特殊的文化產業!專訪Thanasit Athikawatpoonsin、齊冠雄
日前,由泰國推出的懸疑劇「絕廟騙局」在Netflix排名封神,這部以「宗教商業模式」為題的影集涉及了信仰世俗化後的現實層面,信眾與金錢間的微妙關係,也間接引出「佛牌文化」的另一層思考,商業社會,小小佛牌,價格可從幾百塊,到上看百萬,到底是為了安定人心?亦或遷就人性?這次,我們直擊佛牌的一級戰區,解鎖琳瑯滿目曼谷佛牌街,一窺泰國文化最具特色的一面!
Thanasit Athikawatpoonsin
彭哥(Thanasit Athikawatpoonsin),曼谷佛牌街30年從業者,「彭塔帕贊」 佛店老闆、古巴查雅和龍婆頌頗的親密好友、六個孩子的爸。
齊冠雄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泰文化研究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當代泰國佛牌和華人、華裔信衆」,研究成果刊載於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佛教文化評論見於Bangkok Post。
「佛牌」,泰語為พระเครื่อง (phrakhrueang),更精確解讀應是「聖物」
掃盲泰國佛牌史:歷史上的三次轉身
「佛像」、「佛牌」、「商品」是齊冠雄對泰國佛牌發展的三個分類,佛像階段,佛牌的製作是便於攜帶禮佛;佛牌階段為人相信配戴佛牌有特殊功能,而「商品化」階段則因於20世紀中,隨著泰國觀光、商業文化日漸濃厚,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批量生產佛牌並流通的現象,現在所見千奇百怪的佛牌,多屬於第三階段。在泰國,佛牌銷售是另一種奇觀,有趣味型的「佛牌盲盒」、名人佩戴後的「爆款」推售,需求量大的話,師傅可以批量製作、簽名、加持等一體化服務,比如近年華人熱衷到寺廟拍攝「加持」影片,以為佛牌「驗明正身」,利於後期推銷。
門道與熱鬧:收藏品與紀念品
佛牌文化最具魅力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反映了在地宗教,同時也折射了現代社會各色各樣的心理需求。懂行人買佛牌,走的是門道,考究歷史與佛教文化,觀光客買佛牌,更在乎外觀設計與紀念意義。
Q1.現代佛牌在製作上有過去有什麼區別嗎?好壞怎麼看?
彭哥:新老佛牌作法、寓意都一樣,製作手法指的是大師禪定的法門、加持時念誦的佛經和密咒、刻符時選用的心咒和咒刻(Yantra)都是從古流傳至今的。只不過當代生活有諸多煩惱與分心的娛樂,很少能有大師像過去一樣專心修行,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師傅的修行狀態是過去與現在的唯一區別。現在還是有少數德行高深的大師,例如古巴查雅今年3月8日到15日閉關修煉禪定法門,七日不食、一心打坐,他出關後加持的聖物,現在價格水漲船高。
Q2. 您經營佛牌生意多年,本地人與外國人在購買佛牌上有明顯區別嗎?
彭哥:佛教文化深入泰國社會,本地人對於廟宇歷史、大師經歷基本熟悉,因此更喜歡買老佛牌,尤其關注年份、師傅、修行法門,如龍婆瑞修行的就是轉運、發財的法門;古巴吉士那修煉的是人緣法門;龍普託修煉的是避災擋險、刀槍不入的法門,通常本地人更喜歡買第一代的加持佛牌,通常是師傅護持能力最佳的狀態。簡單而言,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獨特祭拜的對象,好比喜歡桃花的可以使用人緣油、拜九尾;賭博的人拜二哥豐;想發財的人可以拜龍婆坤和龍婆瑞。這些法門對應了人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訴求,當代佛牌依然有這些功能,只是對外國人或觀光客(如果對佛教文化沒深入了解的話),他(她)們的判斷點更多落在外觀,比如顏色、造型上。
延續千年的文化香火
各色各樣的佛牌、神像、衍生品不禁讓人懷疑這些大眾化、商業化產品悖離佛教遠離物質依賴的本意?學者Pattana Kitiarsa直面了這個問題,他在著作Mediums, Monks, and Amulets: Thai Popular Buddhism Today對於佛教的現代化景觀樂見其成,多元化的樣態滿足了不同族群的需求,促成佛教文化的廣泛發展。回到開篇問題,佛牌是淨化人心?還是遷就人性呢?一切皆取決於人的起心動念,小小佛牌,觸動了人內心深處心渴望,這份魅力不僅讓在地人為之瘋狂,同時也吸引了海內外遊人的好奇目光。寺廟外,香火鼎盛,飄渺的香煙,散向車水馬龍的街道、散進樓房擁簇的小巷、飄進森林深處的村落,它是人對生命的美好祈願,也是信仰之所以能傳續千年的根本之因。
延伸閱讀
https://youtu.be/_lgQYMJQkog?si=tUTfSfcxB6yH6L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