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文章 │ 創意設計 黑秀人物

當佛祖變身文創萌物,是創意潮流還是單純搞怪?透析經典圖像大眾化與藝術化:Buddhaandz

作者/ 徐思穎 圖/ Buddhaandz
2023/12/29

現代詩《一棵開花的樹》有這麼一段: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人在「佛前」總保有一顆虔誠真誠的心,祈求、發願,但當「佛」這個符號從寺廟遷移到當代藝術中,好像就不是這樣了,有人給佛身沾滿貼紙、有人改作成肌肉男,更有甚者,佛像變身生活物件、療癒抱枕、樂高積木……這些藝術家到底開什麼匪夷所思的腦洞呢?

藝術家Buddhaandz 作品

圖/ Yanothai
圖/ Buddhaandz

 

符號與意義

意義見於整體,若孤離片面,事實多無意義。

《草思》譚家哲

席慕容《一棵開花的樹》詩句中的「佛」,體現的是傳統文化中佛在廟堂中的崇敬與高遠,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習以為常的解讀方式,但如果我們將視角來個180度反轉,來到展覽的脈絡下,圖像則迎來全然不同的解讀,比如當佛像陳列在博物館的展廳中,人與圖像的關係自然就發生了變化,圖像成為了解歷史的窗口。

展廳中,人不是在「禮佛」,而是在學習背後的歷史知識 圖/ International Buddhist Studies College https://www.facebook.com/ibsc.mcu.ac.th/
展廳中,人不是在「禮佛」,而是在學習背後的歷史知識 圖/ International Buddhist Studies College   https://www.facebook.com/ibsc.mcu.ac.th/
曼谷國家博物館展示素可泰時期佛像 圖/徐思穎
曼谷國家博物館展示素可泰時期佛像 圖/徐思穎

 

翻新:佛教符號的藝術化

從博物館走進當代藝術空間,傳統符號經歷了更為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了藝術家表達個人創意的方式,這個趨勢在當代藝術研究中被大量討論。

圖/ https://www.cornellpress.cornell.edu與 https://aaa.org.hk/en/collections
圖/  https://www.cornellpress.cornell.edu 與  https://aaa.org.hk/en/collections

 

白南準:TV Buddha

韓國藝術家白南準是藝術史上將佛教符號做當代詮釋的最佳人物,他1970年代的經典之作TV Buddha 充分探討了多媒體、對視與內觀概念的微妙關係,引發了攝影與被攝影間的自我認識與思考。

TV Buddha is a video sculpture by白男準( Nam June Paik) first produced in 1974. In the work, a Buddha statue watches an image of itself on a TV screen ©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TV Buddha is a video sculpture by白男準( Nam June Paik) first produced in 1974. In the work, a Buddha statue watches an image of itself on a TV screen ©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Gonkar Gyatso : 貼紙佛

出生於西藏的Gonkar Gyatso以拼貼、流行文化創作了《西藏偶像》(Tibetan Idol)系列(2006-2007),運卡通貼紙、企業識別、漢字以及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的其他方面呈現的佛陀,精神符號的全球化潮流。

圖/ https://www.artnet.com
圖/ https://www.artnet.com

 

Thawan Duchanee : 充滿力量的佛身

已故泰國藝術家Thawan Duchanee在1970年以超現實思想重新詮釋了佛的形象,以充滿肌肉的形體表現偉大的力量,在當時引起爭議,但經歷討論,作品的價值最終被研究者接受。

圖/ Modern Art in Thailand
圖/ Modern Art in Thailand

 

Buddhaandz :《本生经》延伸生活雕塑

普普藝術家Buddhaandz取材釋迦摩尼佛生前的故事《本生经》(Jataka),佛陀歷經千世,也曾為動物,比如力大如神的牛、兔子,於是以此典故將動物融入到雕塑中,拉近藝術與生活。

「我認為這些作品不僅能呈現文化典故,同時也讓藝術更貼近人的日常。」

image1

Series of Jakata tales 圖/Yanothai
Series of Jakata tales 圖/ Buddhaandz
向白南準的TV Buddha 致敬
向白南準的TV Buddha 致敬
泰國傳統造像技法的再詮釋- โบกปูนซ่อนพระ是將佛像外層包覆另一個外觀,起初是為保護佛像而存在的,因為曾有一段時間許多人在泰國大肆掠奪金製的佛像,藝術家在佛像外又外加了一層一般材料的外身作為保護。「包覆」的概念被重新運用 圖/Yanothai
泰國傳統造像技法的再詮釋- โบกปูนซ่อนพระ是將佛像外層包覆另一個外觀,起初是為保護佛像而存在的,因為曾有一段時間許多人在泰國大肆掠奪金製的佛像,藝術家在佛像外又外加了一層一般材料的外身作為保護。「包覆」的概念被重新運用 圖/Buddhaandz

 

佛像大眾化:奧特曼佛與迷因商品

2019年,一位泰國美術系學生將日本動漫奧特曼與佛像結合並公開展示,被許多宗教團體提起訴訟,學生公開道歉,作品後來被匿名藏家收藏。「奧特曼佛」現在反倒成為了知名迷因,延伸出各式各樣的商品。

圖/https://www.bangkokpost.com
圖/https://www.bangkokpost.com
圖/ https://zhuanlan.zhihu.com/p/580191053

 

當代人總從消費中汲取意義,在大眾消費的前提下,
佛的概念也被轉化成各種超腦洞商品,給予趣味與安慰。

 

佛腳抱枕 圖/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littlewasteclub/permalink/1388137668465416/?mibextid=Zmo65R
佛腳抱枕 圖/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littlewasteclub/permalink/1388137668465416/?mibextid=Zmo65R
日本人氣漫畫《聖☆哥傳》 取材經典宗教符號,討論人的日常生活 ©Hikaru Nakamura. 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
日本人氣漫畫《聖☆哥傳》 取材經典宗教符號,討論人的日常生活 ©Hikaru Nakamura. 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

 

這是在亂入嗎?切換思想濾鏡

要遠離既有思考是極其困難的,「佛像」當代藝術化之路開始篳路藍縷,爭議不絕於耳,藝術家Thawan Duchanee、Buddhaandz都曾受到非議,畢竟佛像的意義是歷經千古積累下的結果,已成為人們共知共識的文本,怎能用「個人」角度進行意義覆蓋與改寫呢?這個疑問反映了多數人無法理解藝術的根本原因。

讓我們再次回到開篇「意義見於整體」的思考中,實則,這些藝術中的「佛像」並不是置於宗教視角下的討論,而是置於作為創意前提下的藝術表達,所談議題被擴展到當代的方方面面,如TV Buddha 引出的是新媒體的解讀和辯證關係、Buddhaandz的作品反映的是大眾文化的精神重構等。這道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富有濃厚歷史意義經典符號,已從宗教擴展到社會、從集體共有到個人表現,甚至被商品化、大眾化成生活物件,具備各種功能,不僅融合了不同價值觀,同時也考驗著社會群體藝術的包容力與判斷力,這種多元互動,便是當代社會的精神本質。

圖/ https://www.instagram.com/p/C0uYCG0vKcb/?img_index=1
圖/ https://www.instagram.com/p/C0uYCG0vKcb/?img_index=1

 

延伸閱讀>

https://www.instagram.com/buddhaandz?igsh=ajZhcWx3YXhxdDA3&utm_source=qr

 

徐思穎 Hsu Szu Ying (Suly Hsu)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
徐思穎 Hsu Szu Ying (Suly Hsu)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