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創意人的自我修養:常一飛教你如何面對不盡如人意的外在環境
廣告⼈不聊廣告、創意⼈不聊創意,這份講稿,在他上臺⼀秒前被⼤改特改,脫稿分享,卻更精彩,創意能讓⼯作加分; 為⼈不知的是,創意⼈的⾃我修養,如何⾯對充滿挑戰的⼈⽣…
前偉門智威首席創意長 常一飛
第一節:從板凳球員蛻變主力先發
「我的第一份工作,不是在廣告公司。」
這位在業界打滾近三十年的資深廣告人笑道,他說因為貪玩,28歲結婚後才定下心要好好工作,與當時在復興美工畢業的同學相比,別人已在廣告行有了職稱,而他的履歷上,工作經驗只有一片空白。
「我進了製片公司,負責美術和分鏡。」
作為廣告公司的服務乙方,不時會與廣告公司開會,讓他更確信自己的職涯理想是廣告創意。深知起步晚,常一飛拿出大破大立的態度,要求自己在五年內衝出成績。那段時間,辦公室成旅館,生活被趕稿、提案、開會無縫填滿,就連喝水都在想點子,此時的他,只想竭盡所能地追上同行。
「我的計畫是在每家公司服務以一年以上、兩年以下,目的是讓自己大量學習、熟悉行業生態。」
沈潛兩年,他終於等到廣告公司的橄欖枝,進入夢寐以求的賽場,拿到球權的他維持著衝刺步調,從設計步步經營,才晉升到執行創意總監、創意長。
「對結果控制力越強的人,會讓人有信賴感,如何建構這樣的特質?取決於思考是否完整。再透過小事不斷積累,讓大家瞭解這樣的特質。」
信任感的建立,不僅在成果的「兌現」上,還包含了溝通中的共識校準,要取得客戶的認可,有時得比他(她)們更在乎品牌、思考得更深。
「廣告已從過去服務業為主過渡到服務消費者,因此當你比客戶更在乎他們的品牌發展時,更容易取得彼此共識。」
第二節:三角博弈-家庭、客戶、自我
All or Nothing是常一飛的人生格言,也是他的生活實踐,要不就不要,要就要全拿,乍聽有些極端,但背後卻隱含著許多「妥協」,天秤兩端,是家庭、是職場、是自我。
「人生充滿妥協,無人例外,得定一個目標,以它作為燈塔,行走過程中,未必是直線,但最起碼方向不會改變。」
30歲的常一飛,目標是在業界拿出一張漂亮成績單,對於家庭,他盡量以「做六休一」的原則,把週日留給家人,不談工作、不想工作、不進公司。
「當然,有時難免會有意外狀況,這時候就得做調整,也謝謝我的家人能理解。」
對於職場,又該用何種心態進行決策?常一飛分享了「接受」與「承受」的觀念,有時後者比前者更重要,以運營為例,當公司狀態好、盈利高時,面對難搞奧客,他曾與高層決定,與之「大膽分手」,原因是公司扛得起沒有這位客戶的損失;反之公司遭遇疫情、經營艱苦時,即使再難處的客戶也得努力攻下。
「因勢利導,當團隊承受能力高,此時接受能力可以低,主導空間更大。」
同樣原則,換個角度,亦可運用在能力訓練上,好比健身,當人已經能舉40公斤,要挑戰的是41、42公斤,原則是找到自己、團隊所能承受的底線,能扛得住、卻不能崩掉,如此才能不斷撐大,擴充更多可能。
第三節:球員轉教練,用管理思維組織超級戰隊
一個戰隊的誕生,來自管理者一系列的行為設計,對常一飛來說,「可承受的不安定感」是他維持團隊活力的核心原則。
「用人部分,我會根據費用、性格等條件反推,比如一個行事風格較為安靜的小組,會安排一個活潑、無釐頭的人,刺激內部互動。」
此外,他實行了「每半年一微調」機制,製造內部些微的不安定性,攪動團隊成員間的工作默契,藉此觀察每個人的個性,甚至觀察團隊潛在問題。
「太穩定對創意工作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創造不穩定,必然會出現許多問題,但只要問題出現,離解決問題就不遠了。」
每位管理者,往往都有深思遠慮的特質,這四個字,在常一飛的辭典理,被拆解五個部分:起點、策略、計畫、滾動式調整、長期目標,首先考慮的是「長期目標」,找到錨點,再來細思座標、走法、實現工具,職場如此、家庭如此、人生亦如此。
「現實總是難盡人意,對於失敗,沒有必要在情緒上多做纏鬥,放下、接著再開始,滾動式調整就是給自己折衷、妥協的空間,」
第四節:離開球場,持續拓荒
「好奇、熱情、歸零」是常一飛給自己的三大關鍵詞,他對一切變化總抱有十足的樂觀與企圖心,年近六十,面對自己熱愛的廣告、這個奔跑數十年的賽場,他並不貪戀,而是選擇跳轉其他領域重新開始,給自己定下「七七計畫」:學習七種感興趣的事,每項用七年的時間,比如烏克麗麗、金繼、旅行等,他曾用一個背包、一路西行、穿越西藏直到尼泊爾,沒有時間限制、路線機動調整,比起做廣告,探索未知更有趣。
肝不可能永保新鮮,但心態卻可以
運動場上沒有舒適圈,工作職場亦如是,那些令人熱淚盈眶的經典畫面,演繹的不是完美動作,而是人在劣勢下扭轉困局的能力,生活丟給我們的往往都是討人厭的變化球,如何略施巧勁,扭轉乾坤,或許是這位創意人給人的啟發,All or Nothing,人生的格局,總在取捨之間,生命永遠在倒計時,我們的肝不可能永保新鮮,但心態卻可以。
採訪致謝:陳宣迪(Eva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