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文章 │ 創意設計 黑秀人物

一聲槍響、一灘鮮血、他的人生徹底覺醒:泰國當代藝術家Vasan Sitthiket 專訪 【黑秀談藝】

作者/ 徐思穎 圖/ Vasan Sitthiket
2023/06/02

碰!鳥群四散,滾燙的鮮血如水漫延,流淌在暹羅廣場,人聲鼎沸的街上,瞬間被驚叫與哭聲籠罩,一位學生倒下,已失去心跳,開槍的是警察,衝突起於一場1973年10月集結上萬人的遊行,這場抗議,以許多生命的逝去作結,但卻改變了人群中某人的一生,他的名字叫Vasan Sitthiket。

Vasan Sitthiket

圖/https://www.bkkartbiennale.com/
圖/  https://www.bkkartbiennale.com/

藝術家西迪吉(Vasan Sitthiket)(วสันต์ สิทธิเขตต์)1957年出生於泰國那空沙旺省(Nakhorn Sawan),畢業於College of Fine Arts in Bangkok,創作包含繪畫、詩歌、音樂、行為藝術等領域,曾獲得Silpathorn Award,作品見於曼谷雙年展並被Singapore Art Museum, Queensland Art Gallery, Australia, Fukuoka Asian Art Museum 等藝術機構收藏。

Vasan Sitthiket, We Must Choose Our Future! , 2012, woodcut, 73 x 100 cm 圖/https://www.cobosocial.com
Vasan Sitthiket, We Must Choose Our Future! , 2012, woodcut, 73 x 100 cm 圖/https://www.cobosocial.com

 

1973 新舊交替,血染暹羅

紅、藍、白是泰國國旗的顏色,紅色代表著人民,象徵著民眾力量與獻身精神,而1973年的「14 October事件」是泰國推向民主的重要齒輪。1932年泰國建立了憲政體制,但卻受軍政府勢力控制,導致了許多社會不平等,醞釀數十年後,民眾的情緒終於在1973年爆發,舊有勢力與民主思想的價值衝突讓學生、農民、工人走向大街,高喊平等、反對貪腐、修憲,抗議促使軍政府解散,此事件成為泰國歷史上另一次重要的社會轉型。

「1973年10月14是改變我人生的一天,也是我找到藝術價值開始,當時我16歲。」

Thousands of students gather at Ratchadamnoen Avenue  1973 圖/Wiki
Thousands of students gather at Ratchadamnoen Avenue 1973 圖/Wiki

 

Vasan邊說邊啜了一口水,若有所思,玻璃杯角,折射著落地窗的光線與倒影,如同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我們看到的,只是現實中的冰山一角。眼前這位年逾花甲、鬢角斑白的長者,他的人生目睹了泰國社會變化的起落,而他的選擇,是用創作,不斷與社會對話,甚至是抗爭。

控訴警察槍擊農民事件  圖/ Vasan Sitthiket
控訴警察槍擊農民事件 圖/ Vasan Sitthiket
Waiting for Nothing,Gajah Gallery Singapore 圖/https://gajahgallery.com
Waiting for Nothing,Gajah Gallery Singapore 圖/https://gajahgallery.com
Vasan Sitthiket, Stop Gentrification, 2011, acrylic and chalk on canvas, 190 x 190cm
Vasan Sitthiket, Stop Gentrification, 2011, acrylic and chalk on canvas, 190 x 190cm   圖/https://gajahgallery.com

 

從田埂走出的藝術家

出生Nakhorn Sawan省的Vasan在農田裡長大,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氣是他對認識世界的起點,他在佛寺接基礎教育,原以為自己會在田野裡安穩一生,但一個人出現,卻他心中種下「走出山林」的種子。

「國外留學哥哥回到農村,教我畫畫、帶來蘇格拉底、學者Pridi Phanomyong的書,我才知道在這個世界,有這些人、有這些思想。」

 

泰國Nakhorn Sawan省 圖/Wiki
泰國Nakhorn Sawan省 圖/Wiki
20世紀泰國政治家兼學者Pridi Phanomyong 圖/Wiki
20世紀泰國政治家兼學者Pridi Phanomyong 圖/Wiki

 

書本打開了Vasan的世界觀,卻沒有在他的創作泛起漣漪,當時他繪畫多是青山綠水、一片祥和風景,直到1973年的社會運動,讓他徹底反思,對他來說,藝術是揭開社會問題的方法,只有直面黑暗,人才能醒來,改變、爭取更好的未來。

「1970年代群起抗議的不只是學生、還有農民,我家鄉農民也在抗議中被射殺,人為何活著?我們在生老病死中輪迴,我希望用藝術表達問題,為弱勢發聲。」

 

Vasan Sitthiket, Awake and Move, 2011, acrylic, wood and fiberglass, set of 108 figures, 48 x 15 x 17cm (each) 圖/https://yavuzgallery.com
Vasan Sitthiket, Awake and Move, 2011, acrylic, wood and fiberglass, set of 108 figures, 48 x 15 x 17cm (each) 圖/https://yavuzgallery.com
雕塑創作 圖/Vasan
雕塑創作 圖/Vasan
代表藝術黨參政治活動 圖/ Vasan
代表藝術黨參政治活動 圖/ Vasan

 

 

離經叛道,用爭議啟動注意

很多人說Vasan的作品離經叛道,「反對」是他最常被國際社會識別的標籤, 諷刺時局、政治人物、財閥集團,他用版畫、漫畫、皮影戲批評時政,甚至組建「藝術黨」(Artist Party)用行動為藝術家群體發聲,雖然最後被解散,但社會卻逐漸注意了他的「意見」,他的作品進入了藝術史研究者的視野。

「藝術是要傳達訊息的,我想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即使小孩也能看懂。」

Courtesy by BACC
Courtesy by BACC
2021行為藝術 探討食品集團基因改造問題 圖/Vasan
2021行為藝術 探討食品集團基因改造問題 圖/Vasan
皮影戲有多層的操控意涵,運用傳統手法演繹政治人物對社會的操弄 圖/ Vasan
皮影戲有操控意涵,演繹政治人物對社會的操弄 圖/ Vasan

image15

 

反叛反思,合理造反?

牛頓第三定律:每個作用力都有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細思歷史脈絡,被壓抑的社會總有一股反對主流的潛流意識,還原Vasan所處的年代,16歲以前,以田園為家,卻隱隱覺得有一個更大的世界等著他去探索,離開鄉村,走進都市、跨入大街,看到人高喊著自由、平等…這個畫面,不只出現在泰國曼谷,也在20世紀的其他亞洲國家輪番上演,新舊拉扯,觸動了藝術作為針砭社會的思潮,他的作品,某部分反映了這個時代大浪下的集體意識。

走進當代,我們該如何看待藝術中「反叛」這件事呢?孰好孰壞,或許從「起心動念」就能明辨,是出於個人情緒的反對?還是提出主張的反對?古人征戰,先禮後兵,必有檄文,條列原由,後而戰之。文明的進步,需要有反對的力量,更需要「能基於宏觀、以理服人」的反對者。

圖/https://www.bkkartbiennale.com/artwork/thrrmaathrrmasngkhraam
圖/https://www.bkkartbiennale.com/artwork/thrrmaathrrmasngkhraam

 

徐思穎 Hsu Szu Ying (Suly Hsu)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
徐思穎 Hsu Szu Ying (Suly Hsu)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