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覺得NFT已經 out的時候,有人已經結合手工藏毯創出新玩法:山赴主理人王琴文專訪
Web3一天,人間十年,鏈上宇宙瞬息萬變,商業創意推陳出新,現在卻有人將NFT重回手工傳統藝術-藏毯,讓活在Web3的頂流IP無聊猿、Crypto Phunk 「破窗」屏幕,一腳跨入家中客廳!成為可觸可感的生活美物。這個模式已在紐約、杜拜、上海闢出新路,她(他)們是山赴,一個結合Web3與手工藝術的創新團隊!
奔赴海拔4000公尺的夢想:山赴
遠山在望,奔而赴之
山赴(Atelier Changphel),由王琴文、謝斯曼、王澤強共同創立,座落海拔4000公尺藏區,定位高端居家的生活品牌。「Changphel」原意「藏北羊毛」,材料來自高寒地區的羊毛,承載著古老藏地文化與天地共生的智慧。堅持傳統穿桿打結工藝與獨創「包芯紗」技術,以高質量的材料與工法,讓每件藏毯能為獨具靈魂的藝術品。

王琴文Qinwen
山赴主理人Qinwen、Polkadot網絡理事會成員、2021年發起全球首個加密藝術展Virtual Niche: Have You Ever Seen Memes in the Mirror於北京UCCA展出。
不完美,是機械時代最稀缺的資產
第一次聽到「藏毯」這個詞,就像聽到玉山下雪一樣,有種熟悉的陌生感,藏毯與波斯毯、土耳其毯並列世界三大毯。作為世界最古老的地毯的之一,藏毯擁有至少4000年的歷史,而其標誌性的工藝「穿竿打結」始於春秋,打結技術能穩固結構,既能懸掛展示,亦能用於家居、政務、佛堂等情境。



擁有濃厚歷史感的藏毯,怎麼會和NFT走到一起?
回答這個問題前,琴文先聊到日前炸裂全網的「情侶照」,看似日常的情侶剪影,居然是用Midjourney生成的,AI科技,逼真到讓人顫抖……

「在物質過剩的社會,不完美,是機械時代最稀缺的資產,因為科技讓一切東西都變得太易得了,有些事物甚至完美到沒有漏洞,此時,手工品反而成為可貴資源。」
聽這句話時我有點意外,一位擁抱Web 3 文化的工作者,居然會回頭看傳統工藝的意義與價值,穿竿打結的隨機性造就了藝術的獨立性,成為當代生活的奢侈品。
「即使是兩條圖案一樣的藏毯,細看還是有很多差異,因為打結的大小都不一樣。」
古老藏毯的萬里長跳:瞬移Web3、全球、當代藝術
第一跳#傳統技藝跳入Web3社群
琴文發現,把NFT實體化是許多藏家的心願,因此有了把無聊猿、Crypto Phunk NFT從2D轉3D的想法,讓虛擬圖像成為能被五感體驗的生活美物。在生產與銷售上山赴也順應Web3 的行事風格,毯子製作時置入NFC感應式芯片,藉用數位科技的鑑定、權屬功能保護作品的原真性,手機靠近藏毯時,可在網上查閱產品的內容、鑑定與確權資訊。另外,若有其他買家看上了藏毯成品,在達成交易時,山赴會把版權費返回給NFT所有者,這種模式獲得許多藏家支持。


「藏毯可以成為一個媒介,凝聚社群共識,我們也協助某些藏家推廣他(她)們的NFT,比如透過線上展,把傳統文化以全新的方式推出去。」
2022年8月31日,總部位於新西蘭的元宇宙虛擬建築平台MetaDojo為Galerie Changphel量身打造的虛擬展館正式上線,共同探討實體藝術作品在虛擬空間中的可塑性與發展潛能


第二跳#東方圖像跳入國際視野
除了結合NFT,回歸藏毯本身,東方文化的「出海」之路是否遭遇挑戰?
「全球世界有許多藏文化的認可者,比如有文化共性的國家不丹,能天然接受藏毯的價值; 再比如杜拜,虎符、藏區動物、花卉等對他(她)而言有獨特性,也願意入手。」


第三跳:用共創跳入當代藝術,實現價值N次方成長
山赴開闢的第三條路是與當代藝術家合作,不斷探索藏毯工藝的邊界與極限,藝術家的奇思妙想遇上沉潛千年的技藝,擦出灼灼的創意之火,比如和亞洲代表性加密藝術創者蔡贇驊(Jacky Tsai)合作的《花龍》已在紐約、臺北、香港多地展出,而Jacky以《花龍》為靈感的數位作品《九龍八掛》 2022年在蘇富比以63萬港幣成交,該系列也透過山赴製作實體。




「將軍這件作品高度約2公尺,費時半年,是藝術家與藏毯匠人的共創成果,由於作品的顏色和線條都非常複雜,師傅在編織、修剪上都做了技術上的改良和創新。」


「創造財富與承擔社會責任並不矛盾,事實上,兩者相互促進。」
這是我們對話最後的落點,而其中所談的「社會責任」來自於藏毯文化的傳承危機,目前師傅多為40歲以上的匠人,急需新血加入,創造就業,能刺激這份傳統的延續。

鏈上時空摺疊,戀上無可取代的永恆
「這個時代,我們在追隨價值是什麼?又是麼是是我們極力抵抗的呢?」
沒有人喜歡重複,因為我們生來就是不一樣的人,但矛盾的是,批量化、模組化、機械化卻能最大提升世界運行的效率,滿足幾十億人口的生活,這造就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在高度同質化的社會裡,尋找著自己的特色與辨識度,而這個心理需求被山赴看到了。
我們無法抵抗科技的大浪,未來,只會變得更有沈浸感,更難分清虛擬與現實,而那些與科技全然脫鉤的手工文化,已然成為令人安定心神港灣,我想不只是山赴,那些堅持用手造藝的文化行者,他(她)們的精神如同冷冽高原上的格桑花,堅韌且頑強,持續不斷地,用自己的熱情,向世界綻放獨一無二的靈光。
協訪致謝:王雁
王雁(Yan WANG LE CLÉZIO),WHYART(未藝術)藝術策展團隊總監、合夥人,深耕法國藝術策展行業,同步口譯(同聲傳譯) 出身,曾為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奧朗德、LVMH集團等提供翻譯。WHYART(未藝術)與法國及亞洲等幾十家博物館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傳統策展及展覽協調工作,並與博物館一起關注開發NFT展覽。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