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文章 │ 創意設計 視覺設計 黑秀人物

設計如何做出影響力?怎麼說業主能點頭?臺灣第一位「三金」設計師方序中的設計思考

作者/ 徐思穎 圖/方序中
2023/01/09

設計時,想法像毛球一樣亂?什麼才是有效的溝通?怎麼說服客戶?方序中,臺灣首位執行過三金典禮(金馬、金曲、金鐘)主視覺的設計師,他的設計為何迷人?一切都從這些思考開始……

方序中

image1

方序中(Joe Fang),究方社創意總監、小花計畫發起人、SIDOLI RADIO 計畫發起人。作品主要領域包括唱片包裝、書籍裝幀、主視覺設計、企業識別,近年參與的專案類型擴及活動策展、商品包裝、裝置藝術、MV美術等領域。六度入圍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2016年起多次擔任金鐘獎、金曲獎及金馬獎等大型典禮的視覺總監,是首位執行過臺灣三金典禮主視覺的設計師。2015年發起系列展覽「小花計畫」,以攝影、裝置展紀錄土地的文化記憶。

圖/究方社
圖/究方社

 

設計:搭起傳遞資訊的橋

作為一位文字編輯,我總期待從受訪者身上得到擲地有聲的回答,比如清晰的定義或邏輯關係,但與方序中交談時,他給了我一個匪夷所思的觀點:有些事「不說」反而更有溝通效果。

「我們都習慣被資訊高度餵養,設計如果能保留一些空白,反而能讓人停留、思考、甚至是互動。」

「不說」的「非設計」態度,不禁讓我想到日本設計師原研哉(Kenya Hara)的《設計中的設計》。非設計,也是一種設計?設計思考,到底該如何展開?書從第一頁到最後一章,基本圍繞一個核心:資訊(information,情報)。

image3

 

生命的活動,也就是情報的生產與傳達。一隻烏賊就是生命,是無數情報的集合體,同樣,人是無數記憶構成的。

設計師是在從事收訊者腦中的情報建築(Information architecture)。若說那建築的材料為何,就是從各種感官接受到的刺激而成的。經由視、觸、聽、嗅、味在受聽者的腦中組合,稱為印象(image)的東西就此產生。

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

圖/設計中的設計
圖/設計中的設計

image5

設計行為是以「印象生成」為前提,有企圖地、計畫性的使這複合性影像發生。從這個點出發,我想方序中的「不說」, 應該是不以直球的角度談事情,而是通過其他感官與人溝通,至於溝通的方式,他更傾向「故事化」的處理手法。

「我喜歡看故事,尤其《小王子》,一個好故事,總能讓人反覆品味。」

故事,就是一連串資訊的堆疊,如何取捨、排佈、編輯都是設計。《小王子》中嬌弱的玫瑰,隱含的是人對愛情的脆弱與傲骨,相異的兩顆心,該如何共處?一個說故事的人,他(她)的最大的成就感是當講完故事後,聽到那意猶未盡的三個字:「然後呢?」而一個成功的設計作品,應該也是會讓人想追問或反覆閱讀的。

第54屆金馬獎視覺設計Visual Design for the 54th Golden Horse Award
第54屆金馬獎視覺設計Visual Design for the 54th Golden Horse Award
以露天電影的大布為發想,表現出「有生命的布」,展開跨越光陰的旅行 圖/究方社
以露天電影的大布為發想,表現出「有生命的布」,展開跨越光陰的旅行 圖/究方社

 

 

情報的美:好設計的三條路

機械生產如火如荼的展開一段,使纖細的生活感到了痛楚。

這份十幾年前體會,現在讀來依舊深刻。消費社會下,我們與過去告別的方式不外乎持續不斷的「汰舊換新」,以至於喪失了品味事物變化的儀式感與能力。而設計師,透過組合情報建構訊息,以此彌補著物資急速成長下的感性缺口,用作品拉回因科技偏轉的人心。而這份理想,該如何付諸行動呢?情報的美(Quality of Information)是個不錯的角度。

對於登上「情報的美」的登山路徑,我設定了三種路線:容易了解、獨創性(嶄新方法)、詼諧(從不同角度看事物)。在新時代,設計應該將已知的日常事物陸續的未知化。

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

 

圖/設計中的設計
圖/設計中的設計

 

現在設計工具多不勝數,為創作者提供方法上的創意。三種路線中,詼諧(Joy/Humor)可謂「蜀道」,從不同角度看事情是最難的。這也是方序中挑戰與突破的重點。

發想時,我會把第一個想到的排除,因為這也是別人容易想到的。另外,網路資料只能當部分參考,很容易陷入『從答案中找答案』的封閉循環。

設計者可以試著離開屏幕與網路,到戶外打打球、用餐、看漫畫或與朋友小酌,從五感中獲得更多感受與資訊、找到獨特觀點,我們腳下,有許多尚未開採的礦脈,等待採集和挖掘。

 

第55屆金馬獎典禮節目包裝 – 主視覺海報、邀請票券、典禮片頭、入圍影片片頭 圖/究方社
第55屆金馬獎典禮節目包裝 – 主視覺海報、邀請票券、典禮片頭、入圍影片片頭 圖/究方社

image10

設計主題為以 「配角」做為主要發想概念:幕前的演員是光,幕後工作人員是影;主角在臺前發光,而幕後工作人員有如發光的影子,他們的角度與姿態豐沛詮釋了每部經典作品,像山丘般偉大聳立,像浪潮般層疊推進

image11

 

提案:與業主溝通的三個策略

找到了獨特的觀點,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說服業主?「在彈性內釋放有趣的想法」是方序中提案的基本原則,溝通時有三個策略:基於業主想法的、極度浪漫的與折衷的。通常極度浪漫的提案都不會被考慮,但卻能幫業主思考折衷方案的意義與價值,讓溝通聚焦,執行起來更流暢。

究方社工作空間 攝影/侯俊偉  圖/Shopping Design
究方社工作空間  攝影/侯俊偉  圖/Shopping Design
第27屆流行音樂金曲獎頒獎典禮-Popular Golden Melody Awards 圖/究方社
第27屆流行音樂金曲獎頒獎典禮-Popular Golden Melody Awards 圖/究方社

image14

第51屆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Golden Bell Award
第51屆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Golden Bell Award

 

設計中的非設計:美的共感

如果創作是為了當個紅人,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設計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手段,回歸理念,如何讓環境更好,思考這點,會更有意思。

方序中

若設計初衷是從個人利益出發,可能很難有長久長遠的表現,因為外在因素的變動,容易令人對設計失去興趣;如果每個人對世界的起心動念都是一個他者的角度出發,將有更多人在乎美、在乎那些被功利視為無物的生活細節,將出現更多有美感的業主、消費者來支持設計產業。

一件商品、產品或是作品起初是完全沒有歷史的,沒有任何記憶點,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無姓無名,這個世界對他(她)也是全然陌生。設計師,就像命名者與養育者,從觀察、思考與引導中,將這個孩子帶入群體,讓社會看到他(她)的存在,將其善美推而廣之。設計思考,不外乎是用一個更大的視角與格局,細緻地處理一個問題,這也是「非設計」的意義,那些被視為無用或無意義的事,都是成就好設計的重要源泉。

「屏東縣東港共和新村」即將面臨拆遷之際,由方序中發起,邀請攝影師蘇益良參與的「小花計畫」期望喚起大眾關注台灣眷村土地文化逐漸消逝及臺灣大時代社會記憶保存之議題 圖/究方社
「屏東縣東港共和新村」即將面臨拆遷之際,由方序中發起,邀請攝影師蘇益良參與的「小花計畫」期望喚起大眾關注台灣眷村土地文化逐漸消逝及臺灣大時代社會記憶保存之議題 圖/究方社

image17

 

延伸閱讀
https://joefangstudio.com

 

徐思穎 Hsu Szu Ying (Suly Hsu)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
徐思穎 Hsu Szu Ying (Suly Hsu)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