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讀生到設計公司老闆,他只做對這三件事:U VISUAL王德明專訪
「謝謝,我們再聯絡你。」是王德明求職時最常聽到一句話,海投履歷渺無音訊、面試總是陪榜,很難想像這位沈浮職場的社會新鮮人,後來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為自己開拓人生新篇章。
王德明
U VISUAL(優視覺)創辦人兼設計總監,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理事長、多項設計賽事及學院評委、景文科大包裝設計課程教師。擅長設計整體規劃,服務過許多品牌企業,帶領U VISUAL團隊屢獲國際獎項。
一、調適失敗,累積經驗
「嚴格來說,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京華城的工讀生。」
22歲,是初入社會的年紀,但對專科念企管、半工半讀好幾年的王德明來說,他一隻腳已踏入職場。彼時廣告業方興未艾,非美術科班出生的他雖然心儀廣告公司,但現實告訴他還是務實的在勞動市場找一個能安身的正職,首選是待遇不錯的電子業。
「面試了幾十家公司,但都沒人要我,那是我最沒自信、也是最淒涼的時候。」
有天,待業中王德明接到朋友的電話,京華城百貨在招工讀生,問他要不要一起去。於是他們加入面試長龍,等待時,人事部的一位組員突然跑出來說:
「這裡有沒有人會Photoshop和Illustrator?」
這句話瞬間勾起了王德明的自信,想起自己曾用積蓄去學了Photoshop,他半舉著右手說:
「我會PS,但不會AI。」
就是這句話,讓他從面試隊伍中被拎了出來,直接領到了設計主管的面前,主管表示會PS也可以,AI可以慢慢學。當時正處於電腦和手工完稿的時代交界,他的任務是用電腦排版並印製商場裡打折宣傳的POP。
從事美編之餘,他時常協助搬運和櫥窗陳列。作為當時百貨業的標竿,京華城的陳列方式與日本表參道精品百貨同步,王德明在這個任務中開始接觸品牌設計的內容並從觀察高端服務與庶民生活中,感受品味與日常的需求層次。
「當時有很多從日本、歐洲的顧問來,他們常說sense的重要,這對我影響很大,sense不是只有繪圖而已,從料理擺盤到音樂欣賞,sense是對生活的積累。回到設計上,一個視覺,會自然去思考適合對象、場合、表達。」
二、做出選擇,長遠考慮
離開京華城後,王德明獲得了兩個offer :
A. 出版社美編:負責封面設計,月薪27000元
B. 輸出社美編:負責輸出印刷,月薪32000元
你的答案是?
深思熟慮後,他選擇了出版社美編,雖然薪資低了5000元,但他認為這份工作對他從事廣告、商業設計工作更有幫助,這也成為他走入設計的起點,此後他轉跳房地產廣告公司,憑藉豐富的實務經驗,幾年後,正式敲開設計公司創意部的大門。
「有段時間我幾乎每天晚上12點之後打卡下班,週末無休,非常累,但可以學到東西。」
在高壓、腦力高輸出的工作環境浸泡久了,王德明對創意思考、提案、執行越趨熟稔,但高工時與長期加班的束縛感也讓他開始思考自立門戶,擁有決定上下班的話語權。2009年,32歲的王德明成立U VISUAL,定位商業設計,起步時廣泛涉獵不同案子、累積經驗,用兩年的時間,讓公司步入正軌。
「我認為『美學』比較像是解決商業問題的工具。做設計雖然有跡可循,但不能走公式,一定要做調研,而一個case能成功,未必是因為設計,但設計至少要做到不扣分。」
三、了解需求,成本管理
成為設計公司老闆的那天,也是王德明與「設計」分道揚鑣的分水嶺,電腦桌面,他最常打開的軟體不再是PS、AI;而是word、Excel、PPT。設計公司有三本:財務、服務、業務。財務有會計、設計服務有設計師,作為老闆,不只是挑起業務大樑、對市場有足夠的了解與判斷,還得將需求與資源進行整合。
「設計服務對標的是市場需求,應該對產業有足夠的了解,並隨時更新、跟進。」
拿電子業來說,企業有跨國業務,因此在企業識別上會考量跨國際的溝通及趨勢。假如是兒童產品,可能更適合結合IP來做溝通。公司經營的另一個重中之重是對成本的把握,小至一張卡片設計、大到一個專案,該花多久時間、投入多少人力、物力算合理?從員工成為老闆,他要承擔的已不僅是創意問題,而是如何讓這艘小船,在產業更迭的大浪中穩定前行。
「正常來說,運轉一家公司,要有企業管理的思維。設計師若有管理的概念,未來晉升或自創品牌時會很加分,思考角度更寬廣、決策時更懂得審時度勢、更能抓到問題點。」
案例:眼鏡仔豬血湯
座標板橋的老牌夜市小吃,眼鏡仔豬血湯乘載當地半世紀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情感。面臨老顧客凋零、年輕顧客進不來的問題,經營第二代決定在鄰近50公尺處另闢新店。設計上以「戴眼鏡的豬」傳達品牌名稱、整體識別規劃以飽滿的紅貫穿復古刻印與字樣,象徵豬血湯在時間的洪流中歷久彌新。執行過程中曾受到「把東西設計得很貴」的質疑,但新店落成兩年至今營業額等同老店,且受到年輕世代的青睞與光顧。
開一間設計公司,除了設計,還需要什麼能力?
2004年,創意鬼才包益民寫了《天下沒有懷才不遇這回事》,談得是「只要有一顆想show的心,加上創意經營,不管到哪裡都會暢行無阻。」
2019年,企業家王令凱(小令君)寫了《你以為的懷才不遇,只是懷才不足而已》分享了她從員工成為老闆後的變化:曾經對老闆的決策充滿不解、甚至是憤怒的她,當自己也必須拍板決定時,才明白企業、主管承擔的責任與後果有多重。而有時候我們覺得「懷才不遇」的原因,除了無法理解老闆外,還可能是除了專業,其他能力仍待充實,比如對市場觀察、成本考量與面對挫折的態度等。老闆或許不是我們生命中最好的老師,但總能從他(她)身上學到些什麼。
兩個書名,勾勒出有趣的價值對照,都說:「欲知上山路,須問過來人」,對於創業,我們既要「沒有懷才不遇」的信心,也要「懷才不足」的警醒,在追夢道路上無懼前行,但也得認清這個選擇帶來責任,在能力和洞察上與時俱進,這才是讓一間設計公司,久長久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