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孩勇闖日本設計圈!操刀世博會大阪館logo、作品錄入東京ADC年鑑:Shinnoske Design王怡琴專訪【揭密日本設計】
日本京都精華大學視傳系、Shinnoske Design資深設計師王怡琴深耕日本二十年,負責過2010上海世博大阪館標誌設計、作品錄入東京ADC年鑑,這位個子嬌小的臺灣女孩,如何在高度競爭的日本設計界,撐起自己的一片天?
王怡琴
臺灣臺北人。2000年前往日本京都精華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就讀並於該校完成研究所學業。結業後任職於大阪知名設計師杉崎真之助的設計工作室「SHINNOSKE DESIGN」擔任平面設計師一職至今。主要從事品牌形象開發以及相關平面設計,空間視覺設計等。2017年成為日本字體設計協會會員、2022年在京都精華大學設計系擔任客座講師。主要獲獎:2010年上海世博大阪館標誌設計第一名、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APD亞太設計年鑑最佳設計獎、東京《ADC年鑑》、日本字體設計年鑑競賽的商標設計類及研究類等多項入選。
選擇:泰北高中夜間部 ⇄ 京都精華大學視傳系
對於求學,王怡琴的選擇從開始就與別人不同。高中選擇就讀泰北高中夜間部(美工科),不是因為分數不夠,而是她認為夜間部老師有豐富的業界經驗,能擴充自己的實務能力。高四那年,正好遇到學校與京都精華大學的校際推甄,她的作品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拿到視覺傳達設計系唯一一張的入學門票,人生軌跡從此改變。2000年,她踏進這所座落京都的日本名校;以「自由自治」為精神的京都精華大學。
「有次素描課是畫自己耳朵,不是照著鏡子,而是靠手去感覺,然後把這份感受視覺化。課堂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我最期待就是課堂發表,可以看到各種思考方式。」
–
作為一位留學生,努力適應語言與社會的同時,怡琴仍不忘思考日本與臺灣的關係,她大四的畢業作品以「注音符號」為題,談臺灣的注音符號與其在華文圈的重要性,這件作品後來成為她入職Shinnoske Design(真之助事務所)的敲門磚,此作品也獲得日本第五屆Lucky Strike Junior Designer Award 2005特別獎勵賞。
努力:半年實習生⇄平面設計師
畢業前,怡琴拿到許多offer,包含外商貿易、服裝業,但她深知設計才是自己的心之所向,當發現Shinnoske Design(真之助事務所)有開放外國人職缺時,隨即將作品集郵寄過去。
「我還記得當時的面試通知有一條:不要穿西裝。」
一個帶著粗框眼睛、穿著便服、個子嬌小的臺灣女孩,在十月的某天早晨,推開了事務所的大門,佔地70坪的空間,被各種書佔滿,這裡經手過世界奧運會CI設計(2008大阪世奧會提案)、森澤字體公司產品視覺等重要設計案,負責人是著名設計師、大阪藝術大學教授杉崎真之助(Shinnoske Sugisaki),而讓他點頭這次面試的原因,就是怡琴的作品《注音符號》。
杉崎真之助,現為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AGI)會員、大阪藝術大學教授、株式會社真之助設計代表創意總監。曾獲ADC紐約藝術指導俱樂部特別獎、TDC紐約字體指導俱樂部優秀獎、日本優良設計獎、德國紅點設計獎、香港設計師協會亞洲設計大獎等國際獎項,著有《アタマとカラダでわかるデザイン》。
「第一次見面就是簡單聊一聊,問我能不能先實習一段時間。」
(內心:當然好!這裡可不是一般人能進來的!)
就這樣,她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工作,當時感受,就像在路邊散步時忽然被迫搭上新幹線,切換的猝不及防,她體會到何謂茫然、何謂焦慮。即使已在日本待了六年,但工作中快速、帶有句意省略與濃厚關西腔的日語讓她在開始完全找不到方向,尤其是馬拉松式的開會節奏,連續六個小時的會議都是常態。
「我跟老闆提出能否放一支錄音筆?工作後自己再複聽,當時的我每天24小時都沈浸在工作裡。」
語言只是第一關,她的另一個挑戰是「找資料」。由於提案需要各種圖片、文字與參考文獻,得隨時提取,她必須將自己的記憶精確到類別、年份、頁碼,比如在短時間內找到年鑑的某頁,將圖片影印或節錄出來,供會議使用。
「當時的檔案還沒完全數位化,都是靠詳細的檔案管理法來提取資料,例如二十年前的資料,也可以很快調閱到,即使有人請假沒來,別人也能通過檔案接手工作。」
學習過程中,即使謹慎再謹慎,也難免出錯,前輩罵人時也不管她是不是外國人,她倒覺得這反而事件好事,代表自己被一視同仁。180天後,小小的實習生收到了真正想要的offer,正式加入事務所,這一待,就是十多年,她也從青澀的留學生蛻變成熟的平面設計師,偶爾還擔綱杉崎先生出訪巡講時的貼身翻譯,分享他的知識與經驗。
方法:發揮設計力⇄ 讓日本設計界點頭
與杉崎先生共事多年,怡琴最大收穫設計研究方法,以小見大,如果題目是一棟建築,那研究就得從使用哪個螺絲釘開始,特別是識別設計,要對產業、理念和背景資料做仔細調查,比如構思世博會大阪館標誌時,她以「水都大阪」為起點,觀察水與人的生活樣態,最終決定以「船前行時泛起的水波」為概念進行創作,這件作品經過激烈競爭,在上百件海選作品裡層層晉級,被評審團一致認可,成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大阪館的官方標誌。
「細節,不只是個人追求,也是一種社會關係。」
這是怡琴在執行近鐵百貨(kintetsu)紙袋設計最深的體會,不到5克輕薄的紙袋,承載著是「百貨公司門面」的訊息重量,紙袋同時也象徵著使用者的品味與經濟能力。18年了,近鐵百貨想向社會傳達「全新、充滿活力」的概念。怡琴在會議中隨意的草圖被杉崎先生一眼相中,鼓勵她持續延伸,這個提案後來也被近鐵百貨高層點頭認可。
「那段時間我就一直在畫這個『咕嚕咕嚕』的圖案,不只如此,使用顏色也經過反覆測試,例如某號黃色,白天、晚上分別的視覺效果,做紀錄與比較。」
「嚴己、利他的態度,是日本文化最獨特的地方。細節,能看出你對事情的重視與對他人考慮,從泡麵蓋的邊緣到計程車司機的制服都能看到人對事物的用心。」
以京都市京瓷美術館(舊稱:京都市美術館)的文字識別系統為例,歷史悠久的京都市美術館經過三年修繕,決定以新的標準字重回大眾視野。考慮到當地人對傳統的重視,設計團隊決定不做大動作的翻改,而是在細節上下功夫,改變筆畫幅度、比例,讓字體閱讀起來更優美。
認知:以字寄情,有溫度的設計
「設計就是將訊息視覺化。」
訊息,能是問候,也能是溫柔的鼓勵。2021年,怡琴參與日本字體設計協會舉辦的活動,主旨是鼓勵因疫情低迷的社會情緒,用視覺設計拉近人心彼此的聯繫,她將日語中的「ココロ」(kokoro)與「コロナ」(korona / COVID-19)結合,並將「ナ」與英語中的「+」(plus)融合再一起,「ココロ+」表達了疫情下人心彼此牽繫的社會關係,這個設計也成為該活動的主視覺。
現在的怡琴,在工作上擁有更多發揮空間,將自己的設計能力與臺灣做更多連結,比如與電商「HAO!TAIWAN!」2021的設計專案,將臺灣話、英文與日文結合,並選取客家花布、歌仔戲、傳統提袋中的顏色作為標準色。
融化文化的冰層:日式冷靜搭配臺式熱情
臺灣:北緯23.9° ; 西經121° ,四季如春
日本:北緯36.2° ; 西經138.2° ,四季分明
在日本的8030天,給你最大的文化衝擊是什麼?
對於這個老套的問題,怡琴卻給了一個非常浪漫的答案。
「日本四季帶來多變的顏色,因此這裡的事物有許多漸變色與中間色,而亞熱帶的臺灣,一切都是如此熱鬧、鮮豔。」
她笑答道,文化衝擊也可以是對差異的欣賞。我想,赴日求學、甚至工作是許多人的夢想,但能落地生根且在職業上被同行肯定的人應該不多,成功的公式各種各樣,但基本上脫不開選擇、努力、方法與認知這幾點,這位出生寶島的女孩從19歲踏上島國日本,在二十年的高壓、高標、高競爭環境下,淬煉出紮實的設計功底,而思考上,卻從來沒丟棄過自己的文化,而是取長補短,用日式的冷靜與細膩和臺式的熱情與樂觀,創作出許多溫暖動人的設計。
延伸閱讀
Feacebook:@Yi Chin Wang
Instagram:@yichin.wang
Website:http://www.shinn.co.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