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文章 │ 其他議題 設計常識

這樣抄不是「抄」!深度解析創作中「抄襲」與「挪用」的關鍵差異 【黑秀談藝】

作者/ 徐思穎
2022/10/04

「抄襲」近期便頻繁出現,成為網路的熱詞,到底,什麼算抄襲?藝術中的「挪用」手法算抄嗎?該如何判斷呢?

 

圖/梗圖網https://memes.tw
圖/梗圖網https://memes.tw
2022年6月-9月抄襲 詞條統計 資料來源/google trend
2022年6月-9月抄襲 詞條統計 資料來源/google trend

 

引起抄襲爭議的創作

藝術不僅是天才展現才華的殿堂,也是與先賢比高的競技場。現代主義藝術家嘗試了不同媒材、形式,挖掘材料的各種可能,到了當代,藝術家是否還能「另闢蹊徑」?有些創作由於表現手法與其他作品過於雷同,引起爭議。

 

2021年,當時擔任廣州美術學院教授、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馮峰創作並展出的鴨吐元旦( Rabbitduck Egg)系列引起法律界與藝術界廣泛爭議圖/微博、https://www.globaltimes.cn
2021年,當時擔任廣州美術學院教授、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馮峰創作並展出的鴨吐元旦( Rabbitduck Egg)系列引起法律界與藝術界廣泛爭議圖/微博、https://www.globaltimes.cn

image4

圖/中國美術報官方微信帳號
圖/中國美術報官方微信帳號
鴨兔元旦的靈感來自「鴨兔錯覺」的視覺原理。1892年10月23日 Fliegende Blätter 雜誌中的 Kaninchen und Ente(鴨和兔)(Rabbit and Duck) 圖/https://zh.wikipedia.org
鴨兔元旦的靈感來自「鴨兔錯覺」的視覺原理。1892年10月23日 Fliegende Blätter 雜誌中的 Kaninchen und Ente(鴨和兔)(Rabbit and Duck) 圖/https://zh.wikipedia.org
2019年,藝術家葉永青作品(右)因與比利時藝術家(Christian Silvain)作品高度相似而遭受質疑(左) 圖/https://artouch.com/artouch-column
2019年,藝術家葉永青作品(右)因與比利時藝術家(Christian Silvain)作品高度相似而遭受質疑(左) 圖/https://artouch.com/artouch-column

 

挪用與抄襲,藝術家們怎麼看?

什麼是創作「挪用」?與「抄襲」到底差在哪裡?藝術家姚瑞中對這兩個概念給出明確說明,他表示:

「抄襲通常是指全部或部分原封不動的拷貝;挪用一般來說是參考原始文本進行作品的變更、移植、嫁接或重組,在西方後現代主義時期相當常見。挪用的目的在於用『文本』反思被僵固的『文本』,奠基於美術史、歷史、美學上的解構文本概念。」

 

姚瑞中,忘德賦 Wonderful - Crossing the taiwan strait by a leaf(2007),參考中國傳統繪畫構圖以原子筆、金箔等材料進行創作 圖/姚瑞中
姚瑞中,忘德賦 Wonderful – Crossing the taiwan strait by a leaf(2007),參考中國傳統繪畫構圖以原子筆、金箔等材料進行創作 圖/姚瑞中
姚瑞中,忘德賦 Wonderful -Two betel nut for hundred dollar(2007) 圖/姚瑞中
姚瑞中,忘德賦 Wonderful -Two betel nut for hundred dollar(2007) 圖/姚瑞中

 

影像創作者洪世聰認為挪用、拼貼是創作中常見的一種方式,藝術家在思考的過程中,為影像物注入本物上的「延意」也就是視覺化中的「它意」,作品才會有時代的對位意義。

「沒有天才,也不會有無中而生出可見之物,我們在現有的知識裡啟蒙與衍生並且創作,經過思考是必然,如果只是經由手的掠造,則是複製。杜象將小便斗這既成物提上檯面並且賦予名為『噴泉』的形而上思維,這個詞語所帶來的啟示,讓走進藝術殿堂的思維有了量體化時代中的生活面向。」

 

馬賽爾˙杜象,噴泉(1917) 圖/ https://zh.m.wikipedia.org
馬賽爾˙杜象,噴泉(1917) 圖/ https://zh.m.wikipedia.org
洪世聰,異魅憶影(2009),波斯菊的異想世界 圖/洪世聰
洪世聰,異魅憶影(2009),波斯菊的異想世界 圖/洪世聰
洪世聰,異魅憶影(2009),勁沙的界域之外-B_W 圖/洪世聰
洪世聰,異魅憶影(2009),勁沙的界域之外-B_W 圖/洪世聰

 

絹印版畫家黃椿元提到當代許多創作形式基本都被涉足過,挪用無可厚非,甚至有人用此「致敬」經典,但前提是挪用必須讓作品更加分才有意義。

「對我而言,挪用與抄襲創作者心裡都有明確的標準,所以不需要再去涉獵兩者的分界,但也要自己承擔後續的討論。至於『鑑定』,則需要借助藝評家與研究者的專業。」

 

黃椿元「九魚圖」系列作品 圖/黃椿元
黃椿元「九魚圖」系列作品 圖/黃椿元
圖/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
圖/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

 

突破外觀的迷惑:從符號學與藝術機制看挪用與抄襲

如果說「抄襲」與「挪用」同具有外觀的類似性,我們不妨透過符號學與藝術機制的觀點來透析其中的差異。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提出的符號學(Semiology,Semiotics)解釋了語言中文字與對象約定俗成的運作關係,語言被視為一種通泛的符號科學。對此,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早有先見,他在解釋「詮釋性符號」(Interpretant)時提出了符徵、符碼、符號的概念,我們透過解釋性符號,來看其他符號。這種關係類似俄羅斯娃娃,符號與符號間是互相包含的。

 

俄羅斯娃娃 圖/https://zh.wikipedia.org
俄羅斯娃娃 圖/https://zh.wikipedia.org

 

「玫瑰(對象)作為一個符號,當我們置入一個文化脈絡中,就成為一個符徵,這個符徵往往又會透過某些文化成規和符碼加以解釋,例如用愛情、色彩、羅曼小說所蘊藏的歷史意義來解釋玫瑰。」

 

圖/徐思穎
圖/徐思穎

 

皮爾斯點出了解讀現象的語言關係,而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進一步以「表義(明示義)/深義(隱藏義)」(Denotation/Connotation)系統性的表明了符號運作的關聯。我們可以簡單從內容與形式來理解藝術作品,作品的形式外觀視為符徵,給予觀者視覺、情感上的刺激與衝擊;作品的內容論述為符旨,探討作品的議題與解讀,屬於知識、概念的探索。

 

image17

 

回頭看達達主義代表人物馬賽爾˙杜象(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1887-1968)1917年的作品《噴泉》(Fountain),這件作品之所以成為藝術發展的里程碑,關鍵就在作品背後豐富的文化意義,首先在形式上給予人極大的衝擊:「這樣也能成為藝術?」首次挑戰了人對藝術的定義與期待,由此延伸出的思考才是作品精妙所在,它拓展了藝術的定義、表達方式,體現了自由精神,至今仍津津樂道。

 

image18

梅丁衍,中體西用I(2001),電腦合成、相紙輸出,87x87 圖/ https://hsiehyahui.pixnet.net/blog/post/34025161
梅丁衍,中體西用I(2001),電腦合成、相紙輸出,87×87 圖/ https://hsiehyahui.pixnet.net/blog/post/34025161

 

彼得˙伯格(Peter Bürger)在《前衛藝術理論》(Theory of the Avantgarde)提出藝術概念的構成、培養與藝術機制(art as insitution)的概念,藝術家在教育體系中吸收知識、養成(recruitment)能力,作品進入市場後被銷售、報導、評價、展示,這些條件既形成了藝術環境,也構成了藝術之所以能成為「藝術」的必要條件。如果我們用「舊瓶裝新酒」比喻作品形式的挪用,那為形式「注入新意」則成為判斷作品優劣的關鍵標準,創作者能否有足夠的觀點、知識來為自己的作品背書、是否能說服藝評家與研究者直接決定了作品的價值與定位。相形之下,「舊瓶裝舊酒」的仿作,內容經不起推敲,創作獨立性也很難被藝術機制認可。

藝術:予人啟發的價值

柏拉圖(Plato)說:「藝術的目的是為了模仿世俗萬物。」這個看法是建立在藝術只能表現事物表象的基礎上的。有人說這個觀點扁低了藝術,我倒認為柏拉圖正好點出了創作如果只耽於表面形式、內容卻乏善可陳的終局。仰望星空,浩渺宇宙,藝術的可貴在於創新,作品若能在合理使用的範圍下生發新的語境與解讀,即使部分概念、手法脫胎他人之手,又有何妨?

 

藝術家陳浚豪以蚊釘進行山水創作 圖/ https://www.tinakenggallery.com
藝術家陳浚豪以蚊釘進行山水創作 圖/ https://www.tinakenggallery.com
陳浚豪,臨摹宋佚名山水圖之三(2016),不鏽鋼蚊釘.畫布.碳化夾板,194 x 103.5 cm 圖/ https://www.tinakenggallery.com
陳浚豪,臨摹宋佚名山水圖之三(2016),不鏽鋼蚊釘.畫布.碳化夾板,194 x 103.5 cm 圖/ https://www.tinakenggallery.com

 

延伸閱讀
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101/1213881.shtml

 

徐思穎 Hsu Szu Ying (Suly Hsu)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
徐思穎 Hsu Szu Ying (Suly Hsu)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