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真似幻:瑞士影像藝術家Dominique Teufen 的奇遇風景【黑秀談藝】
宋朝柳永〈迎新春.嶰管變青律〉曾寫到:「更闌燭影花陰下,少年人、往往奇遇。」生命中的美好經驗,一半來自外在世界的夸姣,一半來自人內在情感的浪漫。在瑞士影像藝術家Dominique Teufen亦幻亦真的風景裡,攝影是種如夢的想像體驗,亦是她對攝影「真實」的思考與辯證。
「我真的很喜歡這種感覺,感覺擺脫了一些紛擾,朝一個美麗的風景飛去,如一場美夢,一個你心嚮往之的地方」。
I really enjoy it because it is kind of like you getting away from all these hard things and then flying away to a beautiful landscape. It’s like a daydream, like flying away and somewhere else you enjoy so much to be there.
Dominique Teufen
大學畢業於阿姆斯特丹 Gerrit Rietveld 學院、荷蘭 Hertogenbosch St. Joost 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作品見於Christophe Guye Gallery Zurich CH, IG Halle Kunst (Zeug) Haus Rapperswil CH, Kunsthalle Wil / St. Gallen CH, the Central Museum in Utrecht NL, the phtography Biennale in Bogota and the Fries Museum in Leeuwarden NL, NRW Forum Düsseldorf, the Museum für Fotografie Berlin and the Kunsthalle Darmstadt,並參與2018/2019 年「包浩斯與攝影」的「包浩斯100年」週年紀念計劃。曾獲Vfg. young Talent Award for Photography 2013, the Lensculture Emerging Talent Award 2018 and the HSBC Photography Award 2019等獎項。
一本書、一段話、一個人:Dominique Teufen
記得是在臺北忠孝東路的moon bookshop書店,一本灰藍色的攝影書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在影印機上的世界之旅》(MY TRAVELS THROUGH THE WORLD ON MY COPY MACHINE)呈現出一個充滿詩意的黑白世界,高聳的山峰、無邊的沙漠、醉人的極光。這些影像,都是瑞士影像藝術家Dominique Teufen在工作室的影印機上「自製」出來的想象風景。
出於好奇與喜歡,我嘗試寫信給這位藝術家,意外開啟了一段奇妙的對話。在6月上旬的某日午後,我們在線上碰了面。對Ms. Dominique的第一印象是她燦爛的笑容,她說:「我很開心自己的作品會在臺灣與讀者見面」。鏡頭裡,她的眼神清澈,自信從容,她身後,是作品Rays of Light 和今年即將發表的And Then There Was Light。
她表示自己創作的靈感來自對事物的思考,就像Rays of Light,開始並沒有想將風景作為創作主題,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發生。
「我帶著一塊銀色卡紙去外拍,城市的顏色、汽車、鋼筋水泥反射在卡紙上,這是城市的自身形象,所有的一切都轉化為風景」。
I take a silver cardboard and go out. The city itself reflects on it such as cars, colors or concrete which everything in the city and it transforms itself into this landscape.
很多人會把Rays of light 這組作品與繪畫連結在一起,事實不然,由於卡紙本身的特殊性,紙面有細微的凸面,拍攝出來的風景很像繪畫作品。這組作品的創作過程並不容易,拍攝中總有些不儘人意的事,例如風改變了卡紙的位置、錯失最佳的拍攝光線等,為了抓到最好的瞬間,她需要在拿穩相機的情況下不斷調整自己的姿勢,這個感覺有點像在表演。她也曾想過找個助手,卻一直沒有付諸行動,原因是作者與影像材料直接的接觸一直是她創作的核心。
「像是對於時間、角度、物件的掌控,這是我與自身、城市、影像間最親密的互動,很難假他人之手來完成」。
I work every time on my own, I do enjoy it. The physical contact of the material is very important. It takes a lot of concentration to find the moment, right angle, subject and lights. It is a very intimate process with me, city and surfaces.
出身雕塑的她對善於挖掘材料的特殊性,比如在《我在影印機上的世界之旅》(MY TRAVELS THROUGH THE WORLD ON MY COPY MACHINE)的創作中將生活物件進行排列、變形,並把這些人造的三維的空間透過影印機紀錄下來。她將影印機的複印鏡面視為相機鏡頭,用機器上「COPY」鍵紀錄了陳列於上的一切。有時候為了找到一個對的狀態,得花上好幾天,對她來說,陳列物件、觀察與思考的過程非常有趣,所謂的「旅行」更像是對現實與影像的探索。
眼光與視角
攝影對她而言是全然的幻象,這些幻象能幫助人思考「真相」為何。現實與非現實的矛盾不僅是影像的本質,同時也是生活經驗的折射,她說:「生活中總有某些時刻,你會突然覺得陌生,甚至有點不同,我自己就發生過一次,有天我自己開門時發現門早就已經打開了,這種感覺就像我處理攝影一樣,也是我最樂在其中的部分,事情可以用全然不同的方式來理解」。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you can think differently. It can be more which we see everyday and do the thing but there.
她說自己幾年前做了一件「黑白派對」的裝置作品- Afgelopen,把現場所有的物件都以黑白呈現,讓人感覺置身在一張黑白畫中,看似熱鬧,實則有些矛盾,因為一切的顏色都不見了。從那時起,她開始思考影像與認知的關係:「當我們看到風景時,我們的直覺是這是個美麗的風景,但進入影像的情境時又會發現這與我們對風景的認知是不同的,作品其實挑戰了我們的思維方式。這反映了資訊爆炸時代的潛在危機:當我們看到影像時,會不自覺地調動自己腦海中的影像記憶,比如北極熊,提到這個名詞時,我們腦中自然浮現北極熊的型態、樣貌,實際上,我們可能沒有親眼目睹」。
提到自己的定位,她說自己的思考更接近「現代主義」,挖掘材料、形式與概念的關係一直是她創作的重點,例如FLASHLIHT SCULPTURES這個系列,她將物件陳列在透明裝置的角落,然後按下閃光燈,讓相機閃光射入到裝置裡,拍攝光線四散的瞬間,此時,相機製造了這個現場,也紀錄了這個當下。這是人眼感受不到的視覺體驗,也是攝影最有魅力的地方:賦予人眼未能親見的世界。
Photography makes life brighter. It challenges my thinking, that is why I like photography.
自由之界
除了創作,Dominique Teufen 私底下也是一位風箏衝浪(kitesurfing)愛好者,她將衝浪視為對身體的解放。我想,每一位藝術家,內心總有對自由的全然渴望,藝術,只是她(他)實現這份理想的方法,她的作品,如一條溫柔的暖流,漂流各地,與人發生碰撞,融化被刻板印象凝固的價值觀,生命的價值在於創造一個無拘無束空間,能讓人不斷探索、馳騁想像的思想世界。
延伸閱讀
https://www.dominiqueteufen.com
http://gastatelierleo13.nl/events/dominque-teufen-ch-april-2009/
https://www.nestruimte.nl/en/exhibition/facad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