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文章 │ 純藝術

盤點那些最難懂,卻永史留名的藝術作品(上)【黑秀談藝】

作者/ 徐思穎
2022/06/13

最近,一部以二十世紀著名藝術家作品馬列維奇作品為靈感的電影「黑色方塊」引起熱議,電影講述兩位盜畫雅賊所發生的荒唐故事,其中還調侃了作品的「無技術性」:警衛看到黑色方塊原作時椰榆道自己女兒畫得比這更好。為何這些別人認為「亂畫」、「這樣我也會」的作品能登大雅之堂,被人在美術館中仔細端詳呢?

 

電影 黑色方塊 圖/ https://www.imdb.com
電影 黑色方塊 圖/ https://www.imdb.com
馬列維其 Kazimir Malevich, 黑方塊Black Square 創作背景為俄國在1917年發生兩次革命。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於此時提出了「至上主義」,強調用超越色彩、物體、空間的表現方式表達最純粹的情感世界,此觀念影響了抽象藝術的發展  圖/https://blog.artsper.com/
馬列維其 Kazimir Malevich, 黑方塊Black Square 創作背景為俄國在1917年發生兩次革命。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於此時提出了「至上主義」,強調用超越色彩、物體、空間的表現方式表達最純粹的情感世界,此觀念影響了抽象藝術的發展 圖/https://blog.artsper.com/

 

「看不懂」的起點:印象派

說到會讓人「看不懂」的作品,不得不提印象派這個在當時被視為「出格」創作流派,模模糊糊、看不清楚是一般人對印象派的直觀感受,但就是這點,讓藝術家開啟了形式探索的大門,這個起自1860 年的創作風格徹底改變了人對繪畫的看法,很多學者甚至將印象派(Impressionnisme)視為現代藝術的起點,第一次,藝術從再現(representation)的框架中解放出來。如果說文藝復興運動是近代繪畫的開端,立定了把明暗、透視、解剖等知識科學地運用到造型藝術之中;那麼印象派則大膽探索了光源與色彩,而後印象派更加入了個人的情感與色塊、線條的運用,讓藝術的意義更加豐富。

 

克勞德·莫內《印象·日出》(Impression, soleil levant) 圖/ https://en.wikipedia.org
克勞德·莫內《印象·日出》(Impression, soleil levant) 圖/ https://en.wikipedia.org
梵谷《星夜》(De sterrennacht) 圖/ https://en.wikipedia.org
梵谷《星夜》(De sterrennacht) 圖/ https://en.wikipedia.org

 

從表現到抽象藝術:時代、社會與人

曾經,藝術家的情感被壓制在精準的描繪中,每筆輪廓線像刀一樣切碎了人的感性,印象派為繪畫開拓了一條自由之路,藝術家意識到創作不只有服務大眾審美,還賦予作者表達自我的權利,這為抽象藝術的發展做了最好鋪墊。抽象藝術一個泛稱,意指畫面脫離現實、簡化結構,討論形而上價值的表現方式,有人說抽象主義起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十年裡,但從從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1900-1935)便初見雛形,先有對輪廓的「放手」,才會出現風行世界的抽象表現主義(1940-60)、不定形藝術(1951後),推展到抽象的極致-極簡主義(1960-1970),而後的新表現主義(1980)則對表現主義進行了反思。

 

image5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1900-1935)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

 

表現主義藝術家埃米爾‧諾爾德(Emil Nolde) 《最後的晚餐》1909年 圖/ https://read01.com
表現主義藝術家埃米爾‧諾爾德(Emil Nolde) 《最後的晚餐》1909年 圖/ https://read01.com

 

抽象表現主義

抽象表現主義 (Abstract Expressionism,1940-60)指排除一些客觀表現的創作手法,依託創作者的想像與美感,在繪畫中加入流動的筆觸、沙子或金屬等工業性元素,以直覺創作,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人稱之為「行動繪畫」。

 

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傑克森‧波洛克 Number 17,1949年 圖/ https://www.wikiart.org/
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傑克森‧波洛克 Number 17,1949年 圖/ https://www.wikiart.org/

 

不定形藝術

不定形藝術(Informal, 1951-)與抽象表現主義的概念類似,強調任意地自由發揮,發展出多元的表現形式,例如塗、染、點滴等手法作畫的「斑漬主義」 (Tachism)、自由裝飾的抒情抽象、強調表現筆觸的筆法繪畫或以書寫語言為主的抽象書法繪畫。

 

趙無極《向杜甫致敬》1956年 圖/ https://www.yzzk.com
趙無極《向杜甫致敬》1956年 圖/ https://www.yzzk.com
趙無極8.8.88  1988年 圖/ 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
趙無極8.8.88 1988年 圖/ 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

 

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Minimalism,1960-70)強調用客觀的形式表現藝術的形式之美,藝術被簡化到最本質層面,以「減法」的方式抹除人對意義的期待,希望觀者體會形式本身的美感與價值。

 

極簡主義藝術家唐納德·賈德 〈無題〉Untitled 1963 圖/ https://kayounseenexistence.wordpress.com
極簡主義藝術家唐納德·賈德 〈無題〉Untitled 1963 圖/ https://kayounseenexistence.wordpress.com

 

新表現主義

新表現主義(Nouvelle Expressionism,1980年代)是德國政治危機和恐怖主義下出現的藝術運動,理論方面接受存在主義思想,借鑑早年表現主義的創作方式與抽象表現主義的即興處理,藝術家在自我表現的同時,也追求繪畫中的色彩、線條的視覺豐富性。

 

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巴塞利茲《若那不是字,就變成李奇登斯坦》 圖/Georg Baselitz; photos: Jochen Littkemann. Courtesy Gagosian
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巴塞利茲《若那不是字,就變成李奇登斯坦》 圖/Georg Baselitz; photos: Jochen Littkemann. Courtesy Gagosian
巴塞利茲位於德國阿莫湖的工作室 圖/Georg Baselitz. Photo: Ealan Wingate. Courtesy Gagosian
巴塞利茲位於德國阿莫湖的工作室 圖/Georg Baselitz. Photo: Ealan Wingate. Courtesy Gagosian

 

看不懂的背後

抽象藝術的概念基本上貫穿了整個20世紀,人在不斷突破形式的同時,也將藝術的概念與定義做了更多拓展,這與整個世界變化有關,比如世界大戰帶來的時代焦慮、勞資對立帶來的社會問題、政治、經濟、生活的劇烈變化促使人開始深省現實世界的意義,藝術脫離「眼見為實」之後還能創造哪些思考,而這些內容能否為價值紛亂、對立的大環境提供一個思辨的空間?

「為何要看懂?」

「看不懂的背後,是否反映了知識系統的不同?」

「看懂了,就夠了?」

「感受到什麼?是哪種情感?」

理解抽象:知識與術語

藝術象徵了一個個知識場,除了就畫論畫,更需要理論、觀點與內容支撐,抽象藝術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在簡單、隨意背後實則背負了視覺歷史的發展脈絡,這樣的知識結構將藝術與其他領域區別開來。在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時代,當代藝術作品,已經不是好看就好,而是打開我們思考的鑰匙,讓人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逐漸成熟。

我們還將持續介紹更多有趣的抽象藝術作品,歡迎關注黑秀談藝專題,敬請期待!

 

延伸閱讀
https://artemperor.tw/knowledge/2869

 

徐思穎Hsu Szu Ying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 徐思穎個人網站: 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徐思穎Hsu Szu Ying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
徐思穎個人網站: 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