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文章 │ 創意設計 建築/景觀 設計商品

社會運動就這麼被吃掉了!畸零地工作室創辦人徐孟榆專訪 【黑秀談藝】

作者/ 徐思穎 圖/ 畸零地工作室
2022/05/17

想像一下,如果你到美術館看展,會如何著裝?如果說,穿著便服與拖鞋、吃著點心也能上一堂文化課,是否會讓你心動?這是畸零地創辦人徐孟榆的夢想:用最親民的庶民小吃,讓婆婆媽媽、男女老幼都能感受藝術的溫度,讓不同階級都能體會文化的魅力,藝術,不只出現在高冷的白盒子空間,而在你我家的巷口。

 

畸零地創辦人徐孟榆,以雕塑作為錨點,捕捉著空間被私人與公共交織出來的線索,以物質世界感知經驗的歧路與斷裂創造詩性空間  圖/畸零地工作室
畸零地創辦人徐孟榆,以雕塑作為錨點,捕捉著空間被私人與公共交織出來的線索,以物質世界感知經驗的歧路與斷裂創造詩性空間 圖/畸零地工作室
由舊成衣廠改建的工作室 圖/畸零地工作室
由舊成衣廠改建的工作室 圖/畸零地工作室

 

畸零地工作室 Ground Zero

畸零地原意是建築上面積狹小或地界曲折的土地,對畸零地工作室來說,畸零是一種歸零、重新開始的概念,徐孟榆與他的團隊期待以嶄新的知覺體驗,傳遞有溫度的土地故事,這裡凝聚了一群藝術與設計背景的當代新銳思想家與實踐者,擁有專業的資料研究能力、鐵木工廠與設計美感,藉由不同領域的跨界合作,挑戰前人不曾嘗試的創作類型和議題。作品曾入圍金點設計獎-整合設計類並獲得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

 

畸零地工作室內部 圖/畸零地工作室
畸零地工作室內部 圖/畸零地工作室

 

徐孟瑜:勾連傳統市場與當代藝術的人生

「傳統市場」、「當代藝術」這兩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概念,卻奇妙地貫串了徐孟榆的人生,出生在屏東的他,對傳統市場有著濃厚的記憶,他說自己小時候特別喜歡屏東中央傳統市場裡的一攤雞蛋糕,對雞蛋糕的製作過程熟稔於心,那時他常排著隊看著穿著Polo衫的老闆倒麵糊翻轉烤架,將飄著香氣與溫度的雞蛋糕放入袋中,交給迫不及待的食客,沒想到這份兒時的記憶卻意外促成他創業的動力,促成「古蹟燒」的誕生。

 

畸零地的古蹟燒 圖/畸零地工作室
畸零地的古蹟燒 圖/畸零地工作室

 

一顆雞蛋的文化之旅:畸零地的古蹟燒

「古蹟燒」以傳統點心雞蛋糕為基礎,融入臺灣傳統建築元素與社會改革精神創造的特色小吃。選用有機飼養的烏骨雞蛋與上等奶油,透過親民小吃深入街頭巷弄,讓人們以生活化的方式認識身邊的古蹟,傳達古蹟曾經的美好,喚起社會對文化資產保存的危機意識。

 

圖/畸零地工作室
圖/畸零地工作室

image6

 

作為一位在「典型藝術教育」成長的學生,他一路從美術班念到臺北藝術大學,擁有雕塑專長的他曾獲得2016高雄獎雕塑類首獎,也因此兵役時獲得至國美館服務的機會。汲取了創作與藝術行政的經驗,孟榆開始思考有哪些內容是藝術圈所欠缺的以及哪些議題是可以透過群體來實現的,秉持著這樣的想法,他將眼光投向複合藝術空間,透過跨域合作集結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能量。

 

徐孟榆,2016高雄獎Kaohsiung Award獲獎作品 空的橋墩 圖/畸零地工作室
徐孟榆,2016高雄獎Kaohsiung Award獲獎作品 空的橋墩 圖/畸零地工作室

 

透過一次參與文化資產保存的計畫,他回到老家屏東做田野調查,再次勾起對雞蛋糕的回憶,或許是天生的藝術直覺,他與身邊的朋友有了「古蹟燒」的概念。他將古蹟中的瓦當、花磚等建築造型與蛋糕結合,運用雕塑技巧製造模具,創造出美味卻不失歷史底蘊的傳統點心,孟瑜笑說這也屬於一種「軟雕塑」創作,讓文化得以傳播、傳承。

 

古蹟燒模具開發圖/畸零地工作室
古蹟燒模具開發圖/畸零地工作室

image9

古蹟燒於大溪駐村 圖/畸零地工作室
古蹟燒於大溪駐村 圖/畸零地工作室
臺北剝皮寮駐村 圖/畸零地工作室
臺北剝皮寮駐村 圖/畸零地工作室

 

文化雞蛋糕:「聞香而來」的合作邀約

「古蹟燒」計畫在2017年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白晝之夜」初試啼聲,共計五十多個藝術家投入其中,這種將庶民美食融合文化議題的表現方式在當時引起廣大的迴響,許多邀約與文化合作接種而至,其中包含了與度小月的合作與藝術駐村。此後他們與度小月一同籌劃了臺南攤車藝術節,聚集了更多來自各地的藝術群體,用「吃」將不同文化擴展出去。孟榆說道自己從沒想過古蹟燒可以延續到現在,從北到南,他們的攤車走過許多城市,諸如臺北的剝皮寮、桃園大溪、屏東恆春,甚至用古蹟燒協助遭受祝融之災傳統市場,用點心、劇場表演喚起大眾對公共議題的重視。此外,古蹟燒也為他們帶來投標、承接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國家文化記憶庫」案的機會,將三百多萬筆的藝術資料進行活化。

 

古蹟燒攤車2022年3月於恆春西門城牆邊,參與《半島歌謠祭》活動 圖/畸零地工作室
古蹟燒攤車2022年3月於恆春西門城牆邊,參與《半島歌謠祭》活動 圖/畸零地工作室
苑裡消費市場建於明治42年4月(西元1909年)20018年9月14日的大火不僅燒毀了許多人賴以為生的,也燒出了大眾對古蹟的重視,畸零地工作室透過具體的攤車販售回應苑裡市場到目前的狀態,並且試著透過本計劃嘗試打開更廣的視野,共同創造出對於老建築的意識對談 圖/畸零地工作室
苑裡消費市場建於明治42年4月(西元1909年)20018年9月14日的大火不僅燒毀了許多人賴以為生的,也燒出了大眾對古蹟的重視,畸零地工作室透過具體的攤車販售回應苑裡市場到目前的狀態,並且試著透過本計劃嘗試打開更廣的視野,共同創造出對於老建築的意識對談 圖/畸零地工作室

image14

 

大概是飲食自帶的親切感,孟榆意識到「吃」是一個可以帶動不同族群、階層的話題。順著這個想法,他們和裕隆汽車、南迴協會策劃了「臺東部落的Pizza」餐車,將部落裡特殊的食材帶上餐桌,蝸牛、山羌、芋頭乾成為Pizza 上的亮點,結合部落圖騰的視覺表現,讓人在入口時自然而然地了解臺東的當地文化。

 

南迴九成以上居民為排灣族原住民,為期望藉由在地農場資源與文化資產,擴大營利銷售,並鼓勵部落青年及族人返鄉創業,以一台商用車規劃作為部落行動廚房與可營運的行動餐車  圖/畸零地工作室
南迴九成以上居民為排灣族原住民,為期望藉由在地農場資源與文化資產,擴大營利銷售,並鼓勵部落青年及族人返鄉創業,以一台商用車規劃作為部落行動廚房與可營運的行動餐車 圖/畸零地工作室
食材與Pizza  圖/畸零地工作室
食材與Pizza 圖/畸零地工作室

image17

 

社會運動:不是只有拉白布條

閒聊中,孟榆談到一個的藝術概念,德國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提出的社會雕塑(Social sculpture)理論,它指的是每個人都是藝術家,人人都是社會的造型者,透過觀念的改變、活動的參與,促成社會轉型。從這個角度出發,藝術活動不再限於美術館、畫廊、美術學院等場所,能擴及到生活與公共議題。他說:「在國外,走進美術館對一般人來說是很普遍的事,臺灣第一個美術館設在1983年,在南部,像屏東這個地方大家還沒習慣、甚至沒有什麼參與藝術的機會,因此,我們想將藝術帶進公眾,走入大家的生活。社會運動,不是只有拉白布條,拉白布條甚至是最後一步,我想在此之前,我們可以透過很多方法去作呼籲、去做改變」。

 

image18

排灣族部落田野調查 圖/畸零地工作室
排灣族部落田野調查 圖/畸零地工作室

 

吃與思,用點心件建立起藝術思考

「古蹟燒」源於當代人對上一代生活經驗的延續,那些被視為「古蹟」的老屋,也曾與我們有一段形影不離的生活歷史,只因為拔地而起高樓,沖淡了年輕世代與上世紀的記憶。徐孟榆,一位用雞蛋、奶油與麵粉喚起社會記憶的藝術家,他將藝術視為一種文化運動,從最簡單的吃開始,用舌尖上的美好為在每個人心中種下美麗的藝術種子。

 

延伸閱讀
https://www.groundzerocreate.com
古蹟燒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urnDownCake
古蹟燒IG: https://www.instagram.com/burn_down_cake/

徐思穎Hsu Szu Ying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
徐思穎Hsu Szu Ying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

徐思穎個人網站: 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