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文章 │ 攝影 攝影/藝術

影格編織的臺灣風景,專訪影像創作暨策展人馬立群【黑秀談藝】

作者/ 徐思穎 圖/ 馬立群
2022/02/25

都說臺灣最美的不是自然風景,而在人文風情,對影像人馬立群來說,兩者皆美,美在不同之處。他從海岸的沙中發現人文山水;從紀錄片拍攝中挖掘每位攝影人的對藝術、文化的見解,點點滴滴,用影格,描繪臺灣攝影藝術的獨特風景。

馬立群

 

攝影/藍森松
攝影/藍森松

 

「一影像」創辦人、世新大學兼任教師,早期從事新聞媒體工作,關注於政治、社會、城市變遷等相關議題,目前以攝影、錄像為創作的形式,其《山水形》系列作品於2014年全國美術展獲獎與2016年11th TAGBOAT AWARD,並獲得台灣美術館藝術銀行藏購並曾於臺灣、日本、法國、澳門、中國、義大利等地展出。曾擔任2016年臺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發起人與策展人、2018年高雄攝影節發起人與策展人與2020年臺北國際攝影節策展人、策劃台南國際攝影節的「攝影上桌」活動,近年聚焦於臺灣攝影創作者與紀錄片導演紀錄片拍攝。

沒有一件事是平凡的

曾於新聞攝影工作超過十七年的馬立群,是圈中的資深前輩,但他至始自終都將自己定位為一位學習者,嘗試與探索,同時也不斷發起新的攝影活動,用一雙不斷挖掘新事物的眼光,將那些看似平凡無奇,卻富有深意的景象,展現在我們面前。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馬立群的《山水形》

 

山水形 圖/ 馬立群
山水形 圖/ 馬立群

 

Q1. 您的作品《山水形》將風景與中國山水結合在一起,能否聊聊您對「山水」攝影作品的理解與看法呢?例如郎靜山或是東方思維下的山水審美,您認為當代社會,「自然」與「人」所處的關係狀態是什麼?
馬:《山水形》這件作品不是真正的山水,是一種觀看的感覺。大家第一眼會覺得像山水畫,還有一個有趣的角度是有些人認為這件作品有點像外太空透過望遠鏡看地球的地貌。對於中國山水,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因為教育、文化的關係,都有根深蒂固的視覺經驗。當我拍攝沙子時,我忽然意識到這個畫面與中國山水意象意外地符合。第二,很多人會問我為何畫面要選擇圓形,宋代很多小景畫喜歡用圓形的概念去製作,這是比較個人的手法。我想表達的是:看起來風景,其實不是,這是一種「擬像」的概念,給人一種「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概念。

 

山水形,以沙灘的沙為拍攝主題 圖/馬立群
山水形,以沙灘的沙為拍攝主題 圖/馬立群
圖/馬立群
圖/馬立群

 

我的第二部作品叫《山水進行曲》,這件作品結合了平面和錄像,把人的意象放在自然中,我以時間軸的概念進行創作,作品中延續了山水形「擬像」手法並加入了人為建築、環境議題的影像拼貼。我嘗試用諷刺的手法來表達人介入了自然,使自然不再「自然」的理念。

 

山水進行曲 圖/馬立群
山水進行曲 圖/馬立群

 

Q2. 您的身份非常多元、包含了創作者、教學者、影像資料庫(一影像)、策展人等,能否多談談您經營「一影像」的初衷?
馬:我覺得臺灣有很多非常棒的影像創作者,但缺乏平台讓人知道,這是我當初創辦一影像的初衷。我想這個資料庫如果建立起來的話,對於喜歡攝影的人真的事件好事,他(她)們可以知道不同的攝影創作、其中過程又是什麼。除了攝影外,還有錄像創作藝術家。

 

一影像
一影像

 

關於採訪,基本上都是我一個人負責,確實比較辛苦,加上一些策展活動,真的非常忙,後來我重新調整了工作步調,採訪的部分循序漸進一次進行,要求自己不要想太多。

 

訪談紀錄資料庫 圖/一影像
訪談紀錄資料庫 圖/一影像
攝影師專訪資料庫 圖/一影像
攝影師專訪資料庫 圖/一影像
導演資料庫 圖/一影像
導演資料庫 圖/一影像

 

Q3. 近年來,臺灣的攝影活動越發多元豐富,出現許多專業的影像機構,您個人也發起許多攝影活動,例如「高雄攝影節」、「臺北國際攝影節」,您是如何看臺灣這五年來攝影生態的發展,面對未來,人認為臺灣攝影藝術會如何發展?您還有哪些攝影專案想啟動呢?
馬:我認為臺灣攝影的發展還不能用「熱絡」這個詞來形容,因為社群媒體會出現我們喜歡看的內容,就像你關注攝影,你的頁面會出現很多攝影的活動,這是一種不真實的表現。脫離同溫層,回到現實,我認為攝影教育是個關鍵,這個環節在台灣教育系統中是欠缺的,再來是市場,攝影應該有供需機制,有市場,才會有人投入、去做創作、做攝影評論,我認為整個體制的改變還有長的一段路。當然,這兩年出現了官方的攝影文化中心、LightBox 攝影圖書館,說明了越來越多人投入這塊,這是件好事。

 

圖 / 馬立群
圖 / 馬立群

圖/馬立群
圖/馬立群

 

Q4. 您的工作方向非常多面,會不會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創作呢?
馬:當然會,其實我2020年9月到10月有刻意讓自己放鬆,找回創作的狀態,當時去花蓮待了一段時間,沈澱自己的想法,思考影像創作的下一步。

 

攝影上桌活動 圖/馬立群
攝影上桌活動 圖/馬立群

image14

image15

 

Q5. 您個人也從事影像教學工作,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教學方式,攝影該如何「教」呢?
馬:基本上我覺得攝影很難教,除了老師的教學外,我認為學生是否想學很重要。課堂上,我向同學介紹攝影的各種可能性,不是侷限在單一方向的技術指導上,例如國內外有趣的影像創作方式,當然我也會分享我在一影像採訪的內容,目的是激發同學的想像力。我目前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學生很難透過一堂課,對攝影有足夠的了解,這其實和臺灣影像教學系統的缺乏有關。

鏡頭之外,思考之內

每位攝影人,必然經歷過自我探索,鏡頭看似對外,但在鏡頭另一面映射出執鏡者的自我理解與觀察。在臺灣媒體界打滾多年的馬立群,從追求閱讀量的新聞攝影轉移到一個截然不同的攝影領域,這中間經歷了許多沈澱,他說:「我只是覺得自己應該去做」,從創辦一影像、策展到個人創作,竭盡所能得展開影像藝術的各種可能。

延伸閱讀
https://www.1imageart.com/?fbclid=IwAR3Zgcq1YanwDg09GRnq97a0svS4mxH0OUfnQzbcNFJsLct8Ph7tBwMvpEc

 

徐思穎Hsu Szu Ying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
徐思穎Hsu Szu Ying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