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中的文化濾鏡(上)- 郎靜山攝影中的飄然仙氣 【黑秀談藝】
我們常以「仙」來描述脫俗之美,如金庸武俠小說中的「神仙姊姊」,以形容女子清雅的外表與氣質。除了文學,「仙」也反應在我們的視覺文化裡,最經典的就是雲霧繚繞的山巒,這樣的表現方式從何而來?又有哪些代表之作呢?這次我們將透過攝影家郎靜山的作品來聊聊東方文化中的仙山之美!

郎靜山的山水攝影

郎靜山(1892-1995),自幼喜歡山水書畫,就讀中學時習得攝影及沖放相片的技術。1949年來臺參與影展繼而定居臺灣。他一生拍攝的題材包含山水地景、人體肖像和靜物照,他推崇傳統水墨畫中的哲學和美學,促使他發展出一套「構組心之所向的情境與景象」的創作方法,稱為「集錦攝影」。

挪移天地萬物的密技:集錦攝影
「集錦攝影」是郎靜山創立的攝影法,有人稱其為一種後圖像(Post – Image)的創作法,是利用暗房技術將不同的照片拼融在一起,這個概念延續到現在的數位暗房Photoshop,即圖層、遮色片。在暗房操作中,拼融照片需要高度技巧,郎靜山以暗房技法取代筆墨,移植山川景物,營造書山水畫中的人文氣韻,顛覆了西方攝影一點透視的創作觀。


《 湖山攬勝 》是郎靜山最後一件親筆題字之巨幅集錦攝影作品,畫面中包含了許多中國水墨畫中的經典構圖,例如留白、孤舟、遠山層巒、繚繞雲霧等,畫面結合前景、中景、遠景的多點透視,展現山水畫中的深遠意境。

趣談:雲氣與仙氣
通過郎靜山的攝影作品不難發現「留白」在畫面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這和東方審美有極大的關係,雲氣的存在能塑造出山巒間虛虛實實的神秘感,給人一種高遠、超現實的心裡效果。Hubert Damisch在《雲的理論》就曾提到「雲」可被視為一種聯繫物件與敘述空間的符號,細究原由,不得不提到中國山水形式的發展。

東方山水,「仙」從何來?
藝術史學者巫鴻將「山水」分為文學性山水(山水詩)、環境景觀山水(園林)與視覺形式山水,即圖像式的山水,並將視覺形式的山水定義為以自然為主題,綜合諸多母題的完整視覺表達的圖畫空間。中國山水圖像是種非寫實的想像,例如春秋的「神山」圖像代表古人對自然的想像與崇拜,到了戰國時代,山水圖像也從想像、崇拜轉變成「仙山」的精神嚮往,並認為山乃仙人座落之處,最直接的代表為戰國時期對崑崙山的描繪,崑崙山被偶像化、結構化(三峰之狀)。



仙山的概念,延續到漢朝,變得更為具體,典型代表為奇峰和雲氣,例如漢代的「博山爐」,博山爐為一種香爐,以蓬萊仙山為靈感,香爐上重重疊疊的山形如同手指,代表仙山峰巒,可以想像香爐點燃時,煙氣從香爐的洞口飄出時,構成雲氣繚繞的視覺效果,這種形式在漢代非常流行,同時,「雲氣」為未來的山水形象提供了更清晰的表現方式,即「留白」。

南北朝時期,仙山被宗教冥思聯繫起來,仙山蘊含著深刻的「道」義,人與仙山會通時,便可抵達悟道的境界。這說明了自然圖像隨後脫離了純粹客體,開始與人類主體發生關係,成為士人、僧侶、道士用以領會天地和表達自我的情感媒介。山水成為溝通天地、連結理想世界與世俗世界的橋樑,同時作為乘載思想的工具。六朝時,開始出現有關的繪畫,於唐朝又經歷了形式與內容的重大變革,例如畫面中山峰的視角變化與流水穿梭其中的表現方式,至宋朝時,山水成為一門畫科,漸漸成為文人畫之代表,此後,山水的意義變得更加廣泛。


總得來說,山水視覺源於自然,後昇華為一種理想中的精神狀態,成為人溝通天與地的橋樑。發展過程中,山水的意義是相互疊加的,從想像中的自然構成了山水的視覺語言,這些視覺圖像延續到下一個朝代又刺激出新的山水思辨。

東方審美,從「淡」如流
道之出口,淡乎其味。
《老子》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
《中庸》
郎靜山曾說:「氣韻者非雲煙霧靄也,是天地之真氣」、「捉得其形之氣更難乎其難」,留白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華文化中的人生哲學,很多道理,不在於形,而在於領悟「非形」,氣韻應在空闊處,好比山中的仙氣中暗含的智慧,不要想擁有一切,掌握已有的,有時候對事淡然處之,即是理想生活。
參考資料
1. 廖新田,氣韻之用:郎靜山攝影的集錦敘述與美學難題,2013年「影像、偶然、非秩序:重探台灣當代藝術的當代性:2013藝術觀點ACT暨當代跨域學術論壇學術研討會」
2. Damish, Hubert著,雲的理論-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繪畫史,揚智文化
3. 巫鴻,天人之際-山水之為媒介、世外風景——仙山的誘惑,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年度榮譽講座,2021年。
4. 巫鴻,聚焦:攝影在中國,中國民族藝術攝影出版社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