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LOGO的餐包!專訪全台最陽光的早餐創客,旅人餐包案內所 【街角文創】
有人說,早餐決定了一天的幸福感,在奔赴辦公室或學校的路上,讓人在匆忙的狀態下多了一份從容。在臺北蛋黃區,總能看到一台造型簡約的綠色單車,車籃中裝著異國風味的創意餐包,精緻的味道讓餐包在短短兩小時內就被搶購一空,這是全台最陽光的早餐,不僅是餐包獨特,還有背後那充滿熱情的創業故事!
我們的目標是做出全台最好吃的餐包!

兩個人、兩個輪子、一台車、一個夢想
旅人餐包創辦人,丁丁與Aya是兩個說走就走的旅人,而日本是她們出行的首選,起初她們只是為了朝聖日本的美食名店,但她們漸漸發現,花大把時間排隊,往往換來是滿腹不值,與其如此,不如認真了解日本人的日常飲食。一次機緣巧合,她們吃到田島麵包店的餐包,從此與餐包結下不解之緣,她們想將餐包美好的味道帶入台灣的大街小巷,用美食傳遞那最簡單的幸福。
在無法任性出國的疫情時代,我們用猶存的美味記憶加上新鮮食材,希望享用過餐包的每一位客人,有著與我們當初吃到日式餐包的感動!

Q1.能否分享您創立“旅人餐包”的故事背景呢?
丁丁:我以前是學餐飲管理的,畢業後曾在日本餐飲企業工作幾年,也是在這段時間認識我的創業夥伴Aya。Aya是當時企業中負責與日本公司溝通業務的窗口,她的日語非常好,時常與日本的設計師、老闆、廚師溝通菜品和店面運營細節,這為我們之後的創業打下了基礎,例如玉子燒的口味設計,是日本的廚師朋友親自指導的,完全延續了日本的製作方式。會想用“旅人餐包”這個名字其實是我們非常愛旅行,以前我們平均每兩個月去日本一次,但疫情關係,很多旅行計劃都告吹了,為了嚐到心心念念的味道,我們有了自己做餐包的想法。

我們的餐包Logo是“I” ,這是許多國家旅客服務臺的視覺符號,也是旅人交集的紐帶,旅客服務臺總是對初來乍到的旅客善意幫助,我們想延續這樣的精神,讓美位吃到餐包的人,能感受這份溫暖。

Q2.您對於餐包的理解是什麼?與一般麵包店賣的餐包有何不同?
丁丁:在創業前,我們做了一些調查,所謂的日式餐包(日文コッペパン),指的是可一手握住、橢圓形狀麵包。只要在中間或側邊劃上一刀切開後,即可夾入喜歡的餡料。坊間麵包店,口味雖然五花八門,但鹹食口味的選項不多。餐包店的麵包體很單一,最主要是著重在內餡的變化。有人會疑問,我們賣的餐包和熱狗堡或潛艇堡有什麼差別,這就要說到麵包體的質感了,歐美的麵包體偏硬,我們的麵包是自己研發的,軟中帶一點嚼勁,是臺灣人比較喜歡的口感。


Q3. 當初為何想以“餐車”的方式售賣呢?對於餐車設計,是否有特殊的意義?
丁丁:最開始我們是想開店的,但考慮到臺北的租金與裝修成本,於是採取保守的方案,以餐車為主,先了解大家對餐包的接受度,再來評估開店的可能,我們現在也嘗試在實體店進行銷售。
當初購買腳踏車,純最只是作為生活代步。後來決定要創業時,有上網查一些關於客製餐車的資料,覺得價格高又太過於複雜,剛好想起這台腳踏車外觀簡潔很日式,符合我們想要呈現的風格。為了讓它能夠負載更多東西,我們加裝了後車架,用來放保溫箱。

Q4. 創業艱辛,在餐包品牌經營過程中,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丁丁:這實在太多了,我記得剛開始賣餐包時,大家總是抱持著觀望的態度,尤其大家對買早餐不會花太多時間想,他(她)們會選擇自己熟悉的品項,起初我常常一天賣不出去幾個。為了拉近與客人的距離,我會提供一些小福利,在售賣初期我會在餐包包裝上放上線上問卷的QR code,只要填問卷就送一個小餐包,我也會根據問卷上的建議做口味的改良,慢慢豐富餐包的選擇。我的售賣點在信義安和站附近,現在也有固定的客人,和他(她)們建立很好的朋友關係,記得在疫情期間,他(她)們還會送我酒精、口罩,真的非常感動。

Q5. 您認為自己的品牌優勢在哪裡呢?如何與其他麵包類產品做區別呢?
丁丁:基本上我們的餐包口味每天都不一樣,不會讓客人吃膩。另外我也主打了“你訂我做”的客製服務,有些客人會指定口味,在現有口味裡排列組和自己喜歡的味道,我覺得這樣非常有趣,有時候我實在想不出新口味了,就會從這些客製口味中挑一些出來賣,效果還不錯!



真正的陽光早餐
一日不離三餐,“吃”是我們一輩子都離不開的事,如何吃、怎麼吃永遠是每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從喜歡吃,到做給別人吃,這種從“享受”到“給人享受”身份轉移,如果沒有足夠的熱情,是無法堅持的,在丁丁與Aya身上,能看到她們對美食的喜歡,每天將自己手做的餐包放入車籃,踩著單車穿梭於大街小巷,成為她們快樂的來源,這或許就是真正意義上“陽光早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