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文章 │ 創意設計 視覺設計

一切都是現成的?他用拼貼登上紐約時代雜誌!小池健輔專訪 【解毒攝影系列】

作者/ 徐思穎 圖/小池健輔
2021/10/20

你做過「拼貼」嗎?用什麼拼?又怎麼貼呢?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拼貼素材大多是報章雜誌、廣告海報,甚至自己的藝術作品。有一位藝術家,他選擇用那些被視為「珍寶」的人像照片與明信片為素材,在他的剪剪貼貼下賦予了這些影像二次生命,有些乍看很無釐頭,細細思考卻別具深意。其中一件作品還成為紐約時代雜誌的文章首圖,他叫小池健輔(Kensuke Koike),一位用「現成照片」創造無限可能的視覺藝術工作者。

 

The New York Time Magazine  October , 2021 / 設計者 小池健輔
The New York Time Magazine October , 2021 / 設計者 小池健輔

 

小池健輔 Kensuke Koike

 

圖/ Kensuke Koike
圖/ Kensuke Koike

 

長居於威尼斯的日本藝術家小池健輔(Kensuke Koike),擅於將拼貼和老照片結合再一起,曾於紐約、日本、義大利舉辦展覽,出版《 不多不少 》(No More No Less)、個人作品集《 GRAMS 》、作品刊登於《C41 Magazine 》、《 The New York Time Magazine 》。

 

C41 Magazine Cover designed by Kensuke Koike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C41 Magazine Cover designed by Kensuke Koike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 GRAMS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 GRAMS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拼貼,早已不是新鮮事?

「拼貼」出現的很早,但真正讓這個創作法名聲鵲起卻是上世紀60年代。藝術史上最有名的拼貼作品出現在1965年,藝術家理查˙漢彌爾頓(Richard Hamilton)創作的《是什麼讓今日居家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畫面中漢彌爾頓將當時的消費符號以拼貼手法融合在居家生活中,例如電影海報、吸塵器、健壯男士手拿「POP」的棒棒糖等,開啟了「波普藝術」時代。

 

圖/ Stephen Farthing 藝術通史
圖/ Stephen Farthing 藝術通史

 

流行史上的拼貼名作出現在1967年,披頭四(The Beatles)發行的《花椒軍曹與寂寞芳心俱樂部》專輯,封面由普普藝術家彼得˙布萊克( Peter Blake)與簡˙霍沃斯(Jann Haworth)共同操刀,使用拼貼讓披頭四站在一群真人尺寸大小的名人紙板中,畫面堪比1960年的名人堂。

 

The BEATLES  1967年唱片封面《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設計者彼得˙布萊克、簡˙霍沃斯 圖/ Stephen Farthing 藝術通史
The BEATLES 1967年唱片封面《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設計者彼得˙布萊克、簡˙霍沃斯 圖/ Stephen Farthing 藝術通史

 

小林健輔的減法拼貼

波普藝術的拼貼是將人物並置在一個畫面,塑造出豐富的視覺語言,簡單來說是一種「加法」的概念。小林健輔的拼貼則更趨於「減法」,他不會在照片上增加新的「他者」,更多的是運用照片本身的圖像,將原有的圖像分離出來,再組織成一幅新的作品。那些被挖空、切割、不完整的影像,創造出另一種視覺趣味,無法拼湊成整體反而讓人的視線不斷移動、反覆閱讀。對照片進行手工干預的過程中,他有一套「二不」原則:不刪除任何內容、不添加任何內容,以保持影像「不多、不少」的狀態。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I See You – Belfast Photo Festival – N.Ireland 展出作品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I See You – Belfast Photo Festival – N.Ireland 展出作品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Q1. 您是在什麼情況下開始以拼貼、影像錯位的方式創作的呢?
小池健輔: 眾所周知,攝影與現實世界是密不可分的。我一直想通過自己的藝術作品來說明想像力這件事,使用攝影、影像給了我一個創作的基礎,用現實作為發揮想像的媒材。

 

Naka on Hito, 2013, switched vintage photo, 14x8.8cm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Naka on Hito, 2013, switched vintage photo, 14×8.8cm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As we know, photograph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eal world. I always wanted to illustrate the imaginary through my art, so using photography gives the strength of realism to my creativity.

 

Over Their Dead Bodies, 2014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Over Their Dead Bodies, 2014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圖/ Kensuke Koike
圖/ Kensuke Koike

 

Q2.在您的創作中,大量使用了老照片、明信片等素材,會這樣選擇是否出自於歷史性的特殊考量呢?另外,為何您的作品特別喜歡用“臉”為主題呢?
小池健輔:之前,我都是用自己拍的照片創作,但我覺得這樣太簡單了。因此我後來選擇了老照片當素材,這些照片是獨一無二的,也因此讓我的創作進入一種「嚴肅的、小心的」狀態。我必須進行縝密的思考,切割過程中不能出一點差錯,這種如履薄冰的感覺讓我覺得很刺激,也是我想要的。我會選擇用“臉”來創作是因為臉只需要一點點的錯位編輯和干預就能創造明顯的不協調感。

 

Something like scale, 2013, switched vintage photo,15.1x9.8cm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Something like scale, 2013, switched vintage photo,15.1×9.8cm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Acting Alone,2014, switched vintage photo,7x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Acting Alone,2014, switched vintage photo,7x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I work on faces because of the very simple interventions I use and these small touches give a major sense of incongruity.

 

影像錯置過程 圖/ Kensuke Koike
影像錯置過程 圖/ Kensuke Koike

 

Q3.您的創作理念是? 您希望透過作品向觀者傳達什麼理念呢?
小池健輔: 我們身活中其實有許多奇妙、美好的事物,只需要自己去發現。

 

Chamber of Awakening, 2016, cut vintage photo,13.3x8.6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Chamber of Awakening, 2016, cut vintage photo,13.3×8.6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That we are surrounded by wonders if we’re able to see them.

 

Future Portrait 系列 Tilen m 29,2010,photo textile / analog morphing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Future Portrait 系列 Tilen m 29,2010,photo textile / analog morphing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Q4. 您的新系列Today’s curiosity 使用了完全不同的創作方式,更為立體,這些創作靈感來自哪裡呢?
小池健輔: Today’s curiosity 這個系列來自於我個人的日常生活。在正式“切割”老照片前,我做了許多實驗和練習,在如此小的照片上進行這些事,是一個非常漫長且辛苦的過程。這也讓我重新思考另一種創作法,在Today’s curiosity這個系列中,我只是單純的去實驗影像的可能,沒有太多限制、很隨性、很即時,花得時間很少。

 

Today’s curiosity 系列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Today’s curiosity 系列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Today’s curiosity 系列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Today’s curiosity 系列 圖/https://www.kensukekoike.com

 

With “Today’s curiosity " I simply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images in a very immediate way and that takes me very little time.

 

image19

 

藝術家的想像、藝術家的性格

對於從未涉足藝術的人來說,藝術是一個令人「看不懂」領域,「這是在做什麼?」、「這有什麼意義?」、「這能賣錢嗎?」或許,在「藝術」(Art)這個詞誕生以來,就注定走上被質疑、被挑戰的宿命。但換個角度想,這些質疑,難道不就是藝術存在的價值嗎?讓人去思考這是什麼、我是如何理解眼前的作品的……在藝術面前,沒有標準答案,也不需要標準答案,一切都是自由的,一切的想像都是被允許的。

藝術家的出現,證實了這份自由能真切的存在於我們生活當中,很多事,換個角度,你能活得更快樂!如同小池健輔說的“ That we are surrounded by wonders if we’re able to see them.”,此時此刻,希望閱讀完此文的你,為自己打開一個嶄新的世界。

延伸閱讀
https://www.youtube.com/user/kensukekoike
https://www.nytimes.com/2021/10/05/magazine/asian-american-identity.html
https://www.kensukekoike.com

 

徐思穎Hsu Szu Ying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
徐思穎Hsu Szu Ying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