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文章 │ 創意設計 設計商品

三秒戳中你笑點!俞宸睿的幽默木藝 【街角文創系列】

作者/ 徐思穎 圖/俞宸睿
2021/10/07

什麼東西會讓你想笑呢?是網路上的梗圖?還是爆笑影片?在俞宸睿的作品裡,逗笑你只需要三秒鐘,他的「木玩具」乍看有點ㄎㄧㄤ,實則隱藏著許多生活幽默,讓人會心一笑,到底有多有趣呢?

 

作品:樵夫與蟲

 

image1

 

幸運躲過樵夫斧劈的小蟲子

 

image2

image3

 

作品:鼠來寶

 

image4

 

希望大家像子鼠一樣奔跑,吉祥順遂、財源滾滾、好運連連

 

image5

 

俞宸睿

 

一位熱愛視覺藝術與木藝的機巧藝術(Automata)創作者。
一位熱愛視覺藝術與木藝的機巧藝術(Automata)創作者。

 

作品:光和作用的三要素

參與2021年「世界木材日WWD」Automata 作品

 

image7

 

小狗來回跑動,以迅雷之勢,為大樹提供光合作用必需的水分。大樹雖有一身功夫,卻無法走動,拿小狗沒辦法,只能反覆擺動。

image8

image9

image10

image11

 

機巧藝術 Automata

Automata (又稱Automatons)一詞源自古希臘,指基於動力設計能自轉的機械裝置,古代工匠將複雜的機械結構藏於裝置內部。中國的機巧多運用在農業、戰爭、皇家儀仗和天文方面,例如春秋戰國的轆轤、桔橰取水裝置、機械弩等。

作品:擱淺的魚

 

image12

 

我在想,魚擱淺的時候充滿了危險,但是卻能喚起本能的掙紮,運氣好的話,下一次入水又會遊得更加穩健。所以,推薦大家沒事躺一躺!

 

image13

 

Q1.能否分享一下您的第一件作品呢?
俞:我的第一件作品是失敗的,轉不起來,也很笨重。那個時對工藝了解太少,後來慢慢嘗試和突破,我第一件能動起來的作品是「嘴巴能動的小鳥」,特別簡單。

 

時刻-嘴會動小鳥(圖左)
時刻-嘴會動小鳥(圖左)

 

Q.2能否分享一下您的工作流程?對您來說Automata在機構與舞台設計上是否有個標準的工作流程?
俞:我的經驗是automata在創作上並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不管是自上而下(先做舞台內容)或自下而上(先做機械結構)的創作方式我都嘗試過。每個作品吸引你的點會促成不同的創作方法,有時候是互相反推的過程,只要心裡有概念在,都會有方法聯繫起來,只是聯繫的方式是否巧妙。舉例而言,如果先創作角色,機箱空間會變得緊促,這時候就得想辦法,如何在有限空間保有結構審美,這時候就考驗創作者靈活變通的能力了。從下往上做,一開始就沒有限制,但最後得讓角色去配合舞台尺寸,兩者是互相限制的。在製作時間上,看複雜程度,簡單作品大概3-5天就能完成,複雜的話,一個月都有可能。

 

作品:對牛談情

 

image15

image16

 

 

Q.3 您大學的專業是視覺傳達設計,從平面轉到立體結構的設計,在能力上做了哪些提升?
俞:基本上我都是自學的,木工的話我有找老師學,例如安全操作。關於機械這塊,我認為沒有那麽精密的設計,只要掌握原理,它能實現目的和動態,哪怕不精準都沒關係,沒必要做太精準的計算。

作品:武松打虎

 

image17

 

我以前做過動畫,對物件的運動規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做作品時會考慮進去,例如這件作品我用了「凸輪」,可以理解為通過自己輪廓去影響傳動件抬起高度的一個結構,這是我為動態特別安排的一個設置,實現「緩慢起來、急速落下」的視覺效果。

 

image18

 

Q4. 您的作品很多都保留了雕刻的痕跡,和一般邊緣圓潤的木藝作品不同,是否有特殊的考量呢?您對材料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俞:我個人不喜歡「磨」,因為灰很大,帶上口罩又覺得很熱,這是一方面。另外我覺雕刻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下刀能體現對結構的理解,呈現作者想表達的造型感,刻痕有很多手工質感,我覺得這也是一種造型語言。材料上,每個木頭都有各自的適用性,例如椴木質地均勻柔軟,適合雕刻,因為它整體穩定且容易切削,不太傷刀。另外還得考量硬度、顏色不同,像是櫻桃木,我很喜歡它的紋理和顏色,隨著時間變化慢慢氧化,顏色也會越來越深邃。

 

image19

 

我自己會去撿木材,例如倒下的樹,我會開車去把這些木料拉回來,在工作室放個幾年,等待木頭的含水率達到適合雕刻的狀態(不變形、開裂),再開始使用。

 

image20

 

以前從事設計工作,我感覺很多內容都是有時效性的,還得考慮市場、客戶,我更想擁有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這成為我創作的起點。創作是需要靈感的,有可能靈感是材料給你的,急不來的,多一天少一天真的無所謂。

作品:壁爐假想

 

image21

 

誰不喜歡烤地瓜呢,尤其是會跳舞的地瓜,最後把自己跳黑那種。那時候我就在想,除了考試,我要烤地瓜、烤馬鈴薯、烤橘子、烤世間萬物……

 

image22

image23

 

Q5. 現在工作室的運營重點是?
俞:我個人還是以創作為主,有些人會收藏我作品,如果有些商業項目契合我創作理念也會合作,我個人比較少接訂製,因為我很擔心無法達到對方的期待。現在我們工作室也有其他夥伴了,開發了課程,例如給孩子上課,還有線上內容。

作品:找自己

 

image24

image25

 

Q6. 您有許多海外的參展經驗(日本、英國)“木機械裝置”展,就您的觀察,國外這塊領域的發展和作品水平如何呢?
俞:國外有些典型特色,歐洲、美國的創作者相對來說非常自由,甚至不太在意工藝的精確度,更在意動起來的表達,很有趣也很生動。日本作者非常精巧,工藝非常嚴謹,哪怕只是黏膠去固定木棍,你都能感受到是很精緻的狀態,這和文化有關。

 

作品:升降帽

image26

細細刻鑿的木質人生

在俞宸睿身上,能感受到「作者」與「作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作品那些能讓人瞬間噗哧一笑的「梗」都源自他那溫和且願意靜心等待的態度。他說:「我很珍惜現在的生活,能讓我好好創作」,如此不疾不徐的步調,讓作品除了幽默外又多了一份禪性,好比那些慢慢蛻變的樹木一樣,看似靜止不動,實則不斷的運行自己的生命軌跡,就像他的日常,慢慢地在「刻」與「鑿」間,鋪陳自己的木質人生。

 

image27

 

“近期新做的兩隻雞,歡迎自行腦補動起來的感覺”

 

image28

image29

 

延伸閱讀
IG:yuchenrui_automata

 

徐思穎Hsu Szu Ying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
徐思穎Hsu Szu Ying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