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文章 │ 互動設計

孕育胎兒不可倒轉的「塑命」: 透過傳達設計讓塑膠微粒的蹤跡在故事裡現形

作者/ 孕塑 Born Plastics
2021/04/23

「 塑膠微粒反正就是塑膠垃圾的一種,用了或接觸了不就是不太環保而已嗎?」
近幾年來,可以看見越來越多塑膠微粒相關的報導,但大多數的人卻依然一知半解。這種看不見、人們不熟悉的細小物體,在這幾年已經逐漸全面滲透整個環境,默默地入侵人類的身體。

塑膠微粒;是指直徑或長度少於5毫米的塊狀、細絲或球體的塑膠碎片,它們從各種塑膠製品藉由風侵蝕、太陽照射或是摩擦等作用分解而生。「我們從來就不想危言聳聽,但這些無法生物分解的物質無所不在,並且可以被人體組織吸收並累積,確實令人憂心」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博士生克爾卡爾(Varun Kelkar)於2020年8月17日在美國化學學會會議上說道。英國衛報也報導,科學界首次在人類胎盤中發現了塑膠微粒。 截至目前的相關研究顯示,除了各種魚、貝類身上可以找到塑膠微粒的蹤影之外,人類身上也是有的,它們甚至可以到達血管、小腸、肝臟等器官中被吸收並累積。多數人對於塑膠如何危害環境已經非常熟悉,但卻不知道這種細小物體是如何從塑膠轉變而成的,並且透過何種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並逐步造成傷害。

為了讓大眾能夠了解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製造塑膠微粒,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三位女同學經過一年的研究,進行資料蒐集後,決定透過母親懷孕與胎兒的孕期故事,大家一同經歷懷孕的過程,了解現代人是透過怎樣的方式累積塑膠微粒到人體中,並造成自身與下一代的危害。

《孕塑》是由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的周黃紫玲、李柔霈、蔡欣橞同學在黃儀婷老師的指導下所完成的畢業設計作品。蔡欣橞同學表示 :「從小生活在宜蘭海邊,在海邊玩水時,常常見到海灘上的垃圾,卻不知道這些肉眼可見的垃圾,可能會變成看不見的隱形殺手。直到近幾年有一些確切的研究報告開始關心有關塑膠微粒的議題,實際走訪海邊時,才注意到在沙子中的確存在許多細小的彩色塑膠微粒。於是,讓我們想透過我們視覺傳達和互動設計的專業能力轉譯,讓大眾更了解它們是透過什麼樣的日常行為,進入我們的身體。」於是,她們透過媽媽與胎兒的故事,設計出書籍及互動式網頁,讓大家了解一般的日常行為是如何製造出危害身體的塑膠微粒。周黃紫玲同學也說:「其實我也知道塑膠製品不環保,但就算用了,我也感受不到有什麼傷害或壞處的感覺,久而久之就會懶得去注意這些事情了。但當我從資料知道這些行為可能會產生塑膠微粒,並進到人的身體裡,甚至會從媽媽肚子傳給寶寶的時候,第一次強烈的感受到了嚴重性,因此我也希望大家都能了解這些資訊。」

《孕塑》整體作品內容呈現懷孕四十週內所發生的事件,書籍和網頁皆以正反兩面互相映襯的形式來呈現。正面描述媽媽的日常行為還有她自認為對寶寶付出的日常關愛行為,反面則是告訴觀者塑膠微粒是如何產生的,以及表現胎兒在經歷事件後的情況和變化,展現媽媽在四十週內所經歷的喜怒哀樂與懊悔。

《孕塑》將於2021年5/14-5/17於新一代設計展展出,歡迎所有人都能到展覽現場參觀並參與《孕塑》現場的互動式活動。大家在現場將可以檢視自己平時的生活習慣,並取走寶寶身上因為自己的行為而產生的塑膠微粒。只要每一個人都能有一點點小改變,便可以累積很大的影響力,也讓寶寶重回健康的樣貌。

|靠關係做設計 X 新一代設計展|
日期 | 2021.05.14(五)-2021.05.17(一)
時間 | 平日10:00-17:00、週末10:00-18:00
地點 | 南港展覽館4F

《孕塑》IG:bornplastics

《孕塑》概念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