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文章 │ 攝影 攝影/藝術 設計新聞

飽“圖”詩書,文青必去的好所在!Lightbox 攝影圖書室 【解毒攝影系列專訪】

作者/ 徐思穎 圖/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徐思穎
2021/01/23

你心目中最理想圖書室會是什麼樣子呢?是像K書中心裡分隔分座的閱讀區?還是像咖啡廳一樣有著窗邊光,除了看書還可以啜飲的浪漫空間?在台北某處的靜謐巷弄裡,有一間獨特的閱讀所,裡面的書不以文字為主,在這裏,你能充分感受“看圖”的樂趣,它是攝影愛好者的閱讀天堂,也是討論時事、辯論美學的能量場,這裡是Lightbox,台灣第一間攝影圖書室,此生必去的文化好所在!

 

圖/Lightbox
圖/Lightbox

 

“我們以台灣為主體、對所有人開放、非營利的攝影專門圖書館”

Lightbox

 

圖書室入口  圖/Lightbox
圖書室入口   圖/Lightbox
Lightbox 內部 圖/徐思穎
Lightbox 內部 圖/徐思穎

 

從光點變太陽:Lightbox 的成長故事

台灣攝影環境一直有檔案資料四散、學習資源昂貴、社群基礎建設不足等問題,這促使Lightbox 團隊開始思考:“如果有一個地方可以持續累積藏書、大眾自由閱讀、社群交流討論,應該可以讓環境變好。”於是在2016年,這群愛攝影的熱血者2016年成立了「Lightbox攝影圖書室」,以圖書館學為方法,致力於保存、整理台灣的攝影出版物,並延續攝影術在1839年問世的共享精神,以「free to all」的方式運營,讓所有人都可以在這裡平等地取得知識,一起關注攝影文化。

 

當時正在改建階段的Lightbox 空間 圖/Lightbox
當時正在改建階段的Lightbox 空間 圖/Lightbox

 

Lightbox 的起點落在一間老房的閣樓,想看書還得先鍛鍊個體力,走著狹窄的樓梯,爬上頂樓,閣樓佔地僅10坪,只能納十幾個人,但就在這小小的空間裡,注入了台灣攝影界的新能量,在5年多的努力下,Lightbox獲得了國內外社群的支持與迴響,從一開始的400本書,累積到現在的4,000多本書,來自世界各地20多個國家。Lightbox團隊也從最初的3個人,到現在10多人的大家庭,每個人都來自不同領域,例如圖書館、社會、文創、企管等。

 

Lightbox 工作團隊 圖/Lightbox
Lightbox 工作團隊 圖/Lightbox

 

為了收納來自各地的“愛心”(攝影書),Lightbox 走出閣樓,通過申請「臺北市政府徵求民間提案活化市有閒置房地實施計畫」,用以修代租的方式進駐這處座落於溫羅汀商圈、建於民國 45 年,但已閒置多年的台北市秘書處官員眷舍,新空間還曾獲得2019年北市老屋新生社區空間類首獎!

 

規劃設計:島嶼影像合創社
、王藝祺協同究室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圖/Lightbox
規劃設計:島嶼影像合創社、王藝祺協同究室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圖/Lightbox
Lightbox 一角 圖/徐思穎
Lightbox 一角 圖/徐思穎

 

Lightbox 的經營之道

Lightbox 是台灣第一間攝影圖書室,也是一間非營利機構,入口處設計成無障礙坡,寫著 “FREE TO All ”,這也是Lightbox 的經營理念,對所有人開放,讓每個人都能享有知識。館內藏書比約為歐美30%、亞洲30%、台灣40%。

 

Lightbox 架上書 圖/徐思穎
Lightbox 架上書   圖/徐思穎

 

Q.1 您覺得攝影書該怎麼閱讀?攝影書是否有一個判斷好壞的標準?
曹良賓(簡稱曹):我個人認為閱讀攝影書有兩個類型,一種是帶著問題意識的,這類讀者想透過攝影書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答案;另一類則是去脈絡的閱讀,閱讀是一種漫遊式的體驗,很隨機、很自在的狀態。至於說到攝影書的標準,這部分很難統一,畢竟本書都有它的特色,對我來說,我會去看這本書的第一頁-它的破題方式、中間的轉折以及它的Final Page 是否吸引我。

 

圖書室內的攝影小誌展 圖/徐思穎
圖書室內的攝影小誌展   圖/徐思穎

 

Q.2 Lightbox館藏非常豐富,你們是如何經營這些內容呢?
曹:我們目前的館藏目前有4600多本,為了讓大家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書,除了使用圖書館學分類外,大家可以在資料庫快速檢索,我們還會做一些主題書展,例如之前的馬來西亞書展,我們就系統性的分享了攝影書。另外,我們的書也會到外地做展覽,有點類似漂流書的概念,例如新竹、花蓮等地方。

 

image10

image11

image12

馬來西亞攝影書展 圖/ Lightbox
馬來西亞攝影書展   圖/Lightbox

 

Q.3 Lightbox 的藏書量一直在增加當中,遲早還是會面對到空間不足的問題,對於架上的空間還是會飽和,未來會怎麼處理這方面的問題呢?
胡珈瑛(負責書籍上架與整理):這部分也是我們未來的工作之一,我們計畫做書籍閱覽的閱讀統計,有些常借閱的書會保留在架上。

 

圖書室分為攝影集、攝影雜誌、視覺藝術、攝影器材、歐美等類,讓讀者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想看的攝影書  圖/Lightbox
圖書室分為攝影集、攝影雜誌、視覺藝術、攝影器材、歐美等類,讓讀者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想看的攝影書   圖/Lightbox
圖/Lightbox
圖/Lightbox

 

Q4. 是否考慮過將目前的館藏數位化,建立一個數位化的Lightbox 圖書室?
曹:這是個有趣的想法,但是要數位化前必須先思考版權問題,什麼樣的條件才可以合理使用,這是未來需要考量的。

 

攝影雜誌寄售書區 圖/徐思穎
攝影雜誌寄售書區 圖/徐思穎

 

Q5.您目前也在從事攝影的教學工作,能否分享一下你的教學方式以及對現在學生創作觀察?
曹:我還是帶著互相學習的角度來進行教學,這是一個共學的概念,我和學生互動,達到一個共同的價值。我基本的教學原則是,不要為了做攝影而攝影,你必須帶著一個創作的目的,攝影只是實踐想法的方法。每個人運用攝影的目的不同,有Problem Based Learning 、Purpose Based Learning 、Project Based Learning 的創作動機,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來談攝影的拍攝、製作、編輯、展示等問題。而Lightbox 的作用便在於提供學生這些資料或觀點,作為參考。談到新一代的創作方式,我個人的感受是現在的學生對於媒體的使用越來越熟悉,在展示自己的照時,同時也被媒體讀取,反過來影響自己的行為,這是一個雙面的過程。

台灣攝影界的許願樹

認識Lightbox 其實很久了,從早期的閣樓空間,到現在敞亮的圖書室,書多了,走動的人群日漸多元、講座和線上內容也更加豐富,唯一不變的是Lightbox 工作團隊的那份熱忱,不斷討論與企劃,如何把攝影書的內容運作的更好。他(她)們說有時候讀者會私訊說想看哪些書,大家就會竭盡所能的去找書,提供給讀者,滿足他們的“願望”。聽到這裡,有種莫名的感動,攝影是一門光的藝術, Lightbox 聚集了所有愛攝影者心中的光點,匯集成一顆美麗的許願樹,在這棵樹下,美夢都能成真。

 

正在工作中的Lightbox 團隊 圖/徐思穎
正在工作中的Lightbox 團隊   圖/徐思穎
2017 年攝於Lightbox  圖/徐思穎
2017 年攝於Lightbox   圖/徐思穎

 

更多資訊,歡迎關注
https://www.lightboxlib.org
https://www.facebook.com/lightboxlib

 

image19

徐思穎Hsu Szu Ying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