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與影的舞織:沉浸式博物館藝術教育課程的啟發
作者: 徐偉珍
傳統藝術因為人們無法置身其中,因此與觀眾之間產生距離。沉浸式藝術起源於18世紀初的電影特效,拜現代科技所賜,將聲音和光影應用於藝術創作中,營造一個包羅萬象的空間,讓觀者置身於藝術品之中。「沉浸」(immersive),是結合了多領域連結的新興藝術形式,採用聲、光、電等元素,使觀眾在獲得感官體驗的同時與作品產生互動,拉近了審美距離。

「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美育是一種全人教育,藝術學習的真諦不只是懂得繪畫技術,更要明白藝術的起源和歷史背景,具備豐富的藝術修養,知曉藝術發展的簡史,懂得最基本的藝術知識架構,從生活中獲取靈感和素材。

近年歐美所興起提倡的沉浸式互動博物館課程,顛覆過去藝術教育在教室裡的被動學習模式,講求全方位的感官體驗。因此,近期北京L’atelier光繪美術館聯合彩營社舉辦了——「彩營社•光繪美術館週末藝術營」。展覽「印象派奇遇記」,是以「印象派名畫」為藍本而創造的全新空間沉浸式藝術展,以印象派大師莫內、新印象派大師梵谷的作品為主,設置了名畫牆、梵谷的臥室、納達爾照相館、肖像畫廊、莫內的花園等互動式場景,展覽外觀設計成希臘羅馬時代的博物館型制,象徵光繪美術館是創造之神烏裡森(Urizen),與作為博物館(Museum)起源的九位女神謬思(Muse),結合而誕生的名畫空間,希望觀眾能徜徉于名畫史的漫長河流,從中感受聖殿之美。

印象派在19世紀最後30年成為法國藝術的主流,馬奈、雷諾瓦、莫内為其代表畫家,於本次展覽展出克勞德•莫内(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睡蓮》。新印象派是繼印象派之後法國出現的美術流派,代表人物:塞尚、高更、梵谷等。嚴格來說,新印象派與印象派風格差異甚遠,因為印象派著重光影的描繪,而新印象派比起客觀光影的呈現,更著力於主觀情感的表達。本次展覽將印象派與新印象派一同展出,取其派別中佼佼者(莫內與梵谷)的精華展出,因這兩位藝術家恰好都是筆觸風格強烈的藝術家,使觀者在沉浸式藝術作品中探索時,可以用高解析度的光影投射,細細觀察畫家的筆法與作畫的方式,有助於對繪畫表現的啟迪。
藝術教育作為兒童「品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沉浸式博物館藝術教育課程,是孩子們的福音,孩童們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置身於名畫之中,是一次非常特別的體驗。此次特別邀請了美術教育研究專家謝亦晴博士進行教案研發與設計,帶領孩童們進行沉浸式藝術教育教學活動。
謝亦晴老師擁有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藝術教育碩士、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文化產業博士學位,擁有豐富的藝術教育理論和實務經驗。她將本次美育課程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帶領小朋友參觀整個展覽,讓小朋友們深入了解19世紀的印象派世界,第二部份是引導小朋友們畫出心中的肖像。此次課程通過IEA國際教育創始人李芮萱女士和北京彩虹社組織,以及北京愛藝道美學院和北京一格美術教育小朋友積極參與,希望在教學和創作的過程中兒童可以把自己所感知到的筆觸跟色彩融合在他們的自畫像裡,發展獨特的創意。

「我在這個過程裡面,特別重視回饋跟引導這樣子的互動式學習,所以這些小孩子們的課程成果,最後展現出來的作品,都還算還蠻有創意的。」謝亦晴博士說道。過程中她帶領小朋友們參觀光繪美術館、為小朋友們講解每個場景,學習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克勞德·莫内(Oscar-Claude Monet)與表現主義的先驅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 )每幅作品的故事,帶他們走進鮮活的作品場景,而不再只是書本上的一幅畫。

謝亦晴博士說:「課程分為兩大主軸,展覽講解和實作。實作課程是要掌握印象派藝術的特點,進行創意多彩自畫像,最後小朋友們都獨立創作出充滿特色的肖像畫。看見孩子開心,真的有很大的成就感。本次的課程,孩子們在自畫像的展現上不但吸收了印象派的筆觸色塊特色,還轉化出自己的配色與感知,並且大方的表達創作理念,小朋友們真的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孩子的畫即是心裡的話,圖像色感的直覺表達常隱含著心中的想法,等待成人去理解。」在了解印象派大師的世界後,肖像在小朋友心中有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可以在一幅幅繽紛的作品中,感受他們的創作熱情。

在本次沉浸式藝術展覽,孩子可以在過程中體會到「藝術不只有繪畫雕塑音樂還藏著科學和天文」,沉浸式藝術是傳統藝術欣賞的三維升級,包含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靈感思維等整體的提升,以「欣賞力」給孩子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以「想像力」留住孩子的天真浪漫;以「創造力」強調每個孩子都是創意大師,給予充分的自信。

人們對於傳統博物館藝術,一直有一種安靜、氣質,可望而不可及的感受,進而與藝術品、與美拉開了距離,而博物館藝術結合沉浸式藝術的展演手法,使得藝術變成可與之互動的動態美學,人們將自身置身於藝術作品中,拉近了藝術品與人之間原本存在著神聖而不可侵犯的距離,並藉由近距離的觀察,讓孩子更能體會藝術家創作的精神與底蘊。

以拉近人與藝術品與美感而言,沉浸式藝術教育的確打開了人們的審美感受與心扉,但對於親近藝術教育的本質而言,沉浸式藝術教育相較於傳統博物館教育能提供的還是有限,因為為了營造一個沉浸式藝術的教育場合,往往需要較大的空間,因此本來應該被深入了解的知識,可能就因為這些空間的佔據而被簡化或省略。但在此同時,若輔以專家的教學與引導,將可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並可將藝術品的知識以更有助於記憶的互動方式,而非死念書、吸收的方式,反而能更加深刻的掌握。

圖片:由教學團隊提供
作者介紹
徐偉珍,筆名波西傑克珍,圖文工作者,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教育系碩士,從事文字記者、兒童文學、臺灣地方文化教育寫作,並任行天宮雜誌兒童文學作家及繪者與藝術評論專欄作家十餘年;擔任過NEWS12教育、語文、藝術文化活動的外稿編輯;在《美育雙月刊》陸續有多篇文章刊出;《生活潮藝文誌》特約作家;《獨家報導》記者。
FB:字字珍藏 – 波西傑克珍
網頁: http://mida0928.weebly.com/